我是嘉庚先生哀乐队的小号手
文︱林地球
丽日当空,舒望眼,团结楼前左侧篮球场旁的小山上,是我们铜管乐队每天下午训练的地方。
我们铜管乐队最重大的一次活动就是为嘉庚先生哀荣演奏。嘉庚先生热心兴办南洋和家乡集美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倾资创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中华民族科教兴国的楷模。家父是集美中学笫四届毕业生,与陈村牧是前后届同学。我从小听家父讲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故事,非常敬仰陈老先生。能作为嘉庚先生哀乐队的小号手,送嘉庚先生最后一程,终生难忘。
1961年6月底,嘉庚先生病危,北京要求厦门准备后事,其中有一项是组建哀乐队。当时厦门市只有一支经营红白喜事的民间铜管乐队,成员不多,于是把厦门双十中学铜管乐队合并一起,组建成嘉庚先生的哀乐队。乐队由厦门市政府负责,排练地点在厦门市政府(现厦门市中山公园南门边的原厦门图书馆)大会堂。我记得哀乐名称叫“自由之鸟”,据说这是陈老先生的亲属选定的。排练了十多天,乐队宣布解散,因为嘉庚现实病情有好转。又过了大约半个月,嘉庚先生再次病危,乐队又恢复训练。

林地球
1961年8月12日,嘉庚先生在北京病逝,举国哀悼。1961年8月15日,北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周恩来总理主持公祭并亲自执绋。灵柩上了开往陈嘉庚的故乡——厦门的火车,火车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时,当地政府、政协、侨务部门及归侨代表等举行献花圈致敬仪式,火车进入福建时,已是8月19日。那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岸爆发了金门炮战,后来演变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19日那天恰好逢单,当时的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担心炮击,便要求火车在进入福建以后大约在永安一带停了一天,20日才进入厦门。就这样,运送陈嘉庚灵柩的火车,足足走了6天,才从北京到达厦门。
8月20日,晴空万里,集美的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哀乐队员头戴大盖帽,穿着厚厚的白斜纹布制成的一流标准的制服。指挥要求哀乐队一听到火车进站的鸣笛声就开始奏哀乐,一直奏到灵柩运出火车站。期间,4个小号手中的两名原民间乐队的小号手,因年纪较大先后中暑,休息,只有我和另一名小号手坚持下来。
专列到集美后,先排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敬献的花圈,接着从冷冻车箱抬下灵柩。嘉庚先生的灵柩上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一万多人在集美车站迎接嘉庚先生永住故乡。灵柩由32名穿黑衣、黑裤和黑球鞋的殡葬人员扛着,从集美火车站运至鳌园,我们哀乐队走在队伍的前面。安葬仪式在嘉庚先生墓前举行,领导与亲属站在墓前拜亭里,乐队站在拜亭边,群众站在亭前广场。
后来了解,陈嘉庚的棺木,是用他在南洋买的楠木做成的。这楠木原是为厦大建设用的建材。在运送途中,船沉了,木头也随着海水漂走了,不知去向。上世纪50年代,有人在胡里山炮台海边发现了一堆原木,就告诉了陈嘉庚。陈嘉庚一看,发现这竟然是他早年买的那批楠木。陈嘉庚找人把木头运到集美。这楠木,后来被用作了他的棺木,在他病危期间,由厦门紧急运往北京。
灵柩安放入墓穴时,用水泥拌糯米将棺盖抹紧,然后并列盖了七块条石,条石上又用水泥拌糯米抹住,最后才盖上用十三块青斗石的石龟片拼镶而成的墓盖。墓围十五幅浮雕描绘嘉庚先生一生的重要经历。墓后是高高的青石屏,与集美解放纪念碑隔开,以示前后,说明嘉庚建鳌园在前,围海造墓在后。嘉庚墓为鳌园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鳌园从一个地方性的纪念碑变成为世界性的人文圣地。
8月21日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人士与归国华侨等一千多人在厦门工人文化宫举行追悼大会,主席台挂着嘉庚先生巨幅画像,我们哀乐队被安排在主席台下左边。8月21日晚,在鹭江宾馆宴会厅举行答谢宴会。席间,中央领导方方举杯敬酒,他来到我跟前,感谢迎灵柩时我这少年小号手出色完成任务。我当时年轻,没喝过酒,领导敬酒,我也喝了。过后,头晕晕的,宴会后的活动我就没再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