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振翼 山光海色
——陪央视记者采访南薰楼
文︱冯沿江
2019年5月17日上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者走进集美中学校园,现场采访南薰楼。学校指派我陪同央视记者参观南薰楼,并现场介绍有关南薰楼的历史、建筑特色和现状。采访结束时,我当起导游,带领记者组到龙舟池南岸东侧拍摄南薰楼全景。女记者李漪满脸笑容地感谢我的陪同和介绍,高兴地叫我在龙舟池畔同他们合影留念。

作者(中)与采访记者合影
下面是这次央视记者采访南薰楼实录。
【李记者问】
作为厦门地标性建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南薰楼的历史和建筑特色。
【冯老师答】
南薰楼是厦门市和集美学村的地标性建筑。关于厦门集美的所有影视新闻报道,常常出现南薰楼群的建筑景观背景。
先说南薰楼的历史。
南薰楼和道南楼,现在是集美中学初中部教学楼,它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嘉庚先生亲自兴建的集美学村建筑。新中国建立后,爱国侨领陈嘉庚回国参政,1950年5月定居家乡集美。从1950年到1959年,陈老先生主持集美学村建设,除修复被战争毁坏的校舍外,还进行大规模的校舍扩建。建设费用计达1025万元,其中新建校舍费用400万元,扩建校舍面积达16万平方米。高耸碧空的南薰楼、雄伟瑰丽的道南楼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的。
南薰楼是1959年落成的,为当时福建省最高大楼。据说,陈老先生定居家乡后,就开始谋划校舍的大规模扩建。一天,他带着集美建筑部主任、副主任和建造师三人,来到延平楼西侧一片荆棘丛生的坡地上,告诉他们他要在这个地方建一座全省最高的15层高楼。他强调说:“全省最高。观瞻所在。要给来厦门、集美观光的海内外观光客有好的观感。”陈老先生亲自主持选址、设计、施工,终于把全省第一高楼的宏伟构想变为光辉现实。
再说南薰楼的建筑特色。
南薰楼由主楼和两翼护楼组成。
主楼高15层54米,楼顶为一座四角亭。两翼护楼高7层,形似鸟翼,翼端平台分别建有一座双层八角亭,与顶部四角亭遥相呼应。整座南薰楼呈“山”字形架构,凌空而起,威武挺拔。陈嘉庚先生在设计时则更浪漫地称之为“金凤振翼”,充分表现了嘉庚建筑的结构之美。
南薰楼立面以白色细纹花岗岩和釉面红砖构建,屋顶绿琉璃瓦飞檐翘脊,彩塑雕绘、装饰考究。红砖赤瓦,飞檐斗拱,美轮美奂,叹为观止,充分展示了嘉庚建筑的细节之美。
以南薰楼为代表的集美学村嘉庚建筑,其风格是“中西合璧”,造型壮观,高峻挺拔,门窗则大且多,楼室坚固实用。屋顶沿袭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式)绿琉璃瓦、飞檐翘脊的古建筑形态,富有民族特色和闽南地域特色。
2006年,南薰楼群和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其他早期建筑,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美中学南薰楼群夜景,被评为厦门十佳夜景之一。
最后说一下南薰楼的命名寓意。
“南薰”二字,取自虞舜时《南风诗》:“南风之薰(xun阳平,香)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un去声,怒)兮!”以“南薰”命名,表示嘉庚先生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寄寓嘉庚先生“教育立国、科学兴国”和“为国育才、为民造福”的理想。可以说,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跃然体现在集美学村独树一帜的建筑物上。
【李记者问】
1959年落成的南薰楼至今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在当下这座建筑对厦门这座城市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冯老师答】
首先,历经60年风雨的南薰楼,其“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嘉庚建筑风格,魅力依然光彩夺目。这对新时代厦门加快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南薰楼所展示的嘉庚建筑风格在集美新城的建设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弘扬。集美大学(包括诚毅学院)校园里出现许多如南薰楼般的高峻雄伟建筑。在厦门许多地铁站里,可以看到集美嘉庚风格建筑景观被作为厦门城市名片来装饰展示与广为宣传。
其次,南薰楼作为厦门集美地标性建筑,蕴含着“爱国、爱乡、开放、创新”的嘉庚精神,活力四射。这对我们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处理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之优点长处的关系,做到“有旧植乃展新型”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西文明互鉴交融,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最后,从建筑专业角度看,南薰楼依山临海、因势而建的建筑地理环境构图,南薰楼与龙舟池的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建筑空间艺术,都值得新时代的城市建筑师们好好研究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