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梦想列车驶过七十年

探索篇:嘉庚辉耀

口述︱任镜波    纪录整理︱新浪记者︱陈雪晶

陈嘉庚是城市名片,更是精神之源。毛主席说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他为厦门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1961年,嘉庚先生去世,安葬于鳌园,在故里长眠。

记者: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嘉庚魂归故里这一历史事件?

任镜波: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他逝世后,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灵柩用专列运回厦门,沿途各站,有党、政、军和各界人士送行,抵达集美火车站时,省、市领导和各界人士、集美乡亲、集美学校师生一万多人迎接陈嘉庚先生魂归故里,安葬在鳌园。


记者:陈嘉庚对厦门的影响和贡献有哪些?

任镜波:陈嘉庚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有两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非物质的。最主要的是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世人共仰、万世师表的“嘉庚精神”,民族之魂。他一生利国利民,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中国人应该这样做的。

陈嘉庚的根在厦门,即使是一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他都能想得非常的全面和久远。举个例子,五十年代,陈嘉庚就撰写了《厦门的将来》一文,为厦门绘出了一张美好的发展蓝图。他考虑到厦门将来一定能发展到几百万,水源的问题怎么解决?他提议,水可以从九龙江那里调动和开发。而且九龙江沿岸不能建工厂,因为这样会污染到水源。


记者:陈嘉庚在教育方面对厦门留的贡献,他的办学精神?

任镜波:陈嘉庚给我们留下的很多,包括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各级各类学校。这些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100多万高、中级人才。现在每年为社会输送的高级人才都在3万人左右。厦门特区的起点和起飞,以及将来的发展,都包含着陈嘉庚的巨大贡献。

陈嘉庚办教育,是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不仅在生前倾资办教育,而且在身后还在继续支持教育事业。1947年,为了集美学校能继续办下去,陈嘉庚授命他的二公子陈厥祥集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集友银行,以期从中获得股息与红利,使集美学校增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十几年来,集美各校都从中得到可观的补助。从2017起,每年还从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陈嘉庚奖学金,招收“海丝”沿线国家的华侨学生和港澳台的集美校友后裔来厦门的5所大学和2所中学学习、深造,帮助他们将来能在居住国作贡献。

陈嘉庚坚持办教育事业的初心非常明确。他不是盲目地办教育,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办。比如说需要优秀的师资,就创办厦大;国家的港口和船舶这么多,需要有人才,就办航海;说国家的海岸线这么长,渔业资源这么丰富,就办水产;过去我们做生意的人才在世界范围缺乏竞争力,就培养财经类的人才......

当时集美学校聘老师都是“礼聘”,对老师的工资一不拖欠,二比外地高。所以当时有很多名师是从大地方聘来的。有文学家吴文祺、许钦文、王鲁彦,诗人潘训、汪静之、方玮徳,等等。厦门和其他城市不一样,陈嘉庚为厦门营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使厦门市成为闻名遐迩的教育城。陈嘉庚留下的“嘉庚精神”和“家国情怀”,已被海内外誉为“嘉庚风”。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您理解的嘉庚精神?

任镜波:我认为“嘉庚精神”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爱国”和“报国”。陈嘉庚43岁的时候,曾经说过:“久居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他的一生都是为此而奋斗,没有半途而废,坚持到底!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记者:传承嘉庚精神对厦门有何重要意义?

任镜波:厦门是陈嘉庚的故乡,嘉庚精神已经成为厦门城市的名片。厦门人应该率先传承嘉庚精神,努力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厦门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说:“他(陈嘉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传承嘉庚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厦门人应该把“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作为座右铭。“天地氤氲,万物化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