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弘扬嘉庚精神 服务校友 服务社会

——记吴金炎校友事迹

文︱郭景仁

吴金炎校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泗水归侨。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即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前身)补习之后,考上福建师范学院。先后在惠安和泉州当过中学教师,1984年到泉州市鲤城区侨联工作。他历任鲤城区侨联副主席、常务副主席、主席;期间曾当选鲤城区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19941月至199710月任鲤城区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八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八届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他长期担任致公党泉州市委副主委和致公党福建省海外联谊工作委员会主任。199711月,当选致公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7月,当选第六次全国侨代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8年被授予“福建省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吴金炎校友是多届集美侨校泉州校友会会长和泉州集美校友会副会长。


(一)

吴金炎校友于1989年始任集美侨校泉州校友会会长。集美侨校校友大多数成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归国侨生,有一百来号人,大多数已步入退休年龄。吴金炎校友带领侨校校友理事会一班人秉承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创会宗旨,发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团结和联系海内外校友,积极开展适合校友特点的活动。

吴金炎校友积极带领校友会的校友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精神。在2014年的校友会年会上,他和校友们一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精神,感到格外亲切,倍受鼓舞。他们遥想当年在集美侨校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在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下,幸福、健康成长。侨校,这所名闻遐迩的“侨生摇篮”给大家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如今,尽管大多数校友已步入老年的行列,但“诚毅”校训始终在他们“中心藏”!不论是在职的校友或是退休的同窗,大家都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着自己的努力。

吴金炎积极开展海内外校友联谊活动。“集美校友遍天下,嘉庚学子是一家”。开展联谊活动是校友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当年,归国侨生告别父母,远渡重洋,回到自己的祖国,集美侨校的领导和老师就像自己的家长,同学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家情同手足,亲密无间。校友间的这种感情弥足珍贵。每年校友会年会,校友会都邀请福州、厦门校友会代表参加,对来自外省或香港以及海外的校友,都予以亲切的接待。20169月,泉州侨校校友会配合泉州集美校友会,热情接待王钦贤、王伟元,叶联意、张仁忠等香港集美侨校校友一行40多人;吴金炎身为泉州印尼泗水新中校友会会长还亲自接待来自印尼、澳大利亚、香港和内地的集美校友150多人。

在吴金炎校友的带领下,泉州侨校校友会经常开展适合校友特点的活动,愉悦身心,共建温馨和谐的校友之家。自2011年始,校友会成立文娱部,“昂格隆”小乐队,坚持每周二排练节目。除在校友年会上表演助兴外,小乐队还应邀参加泉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威远楼之夏”,华侨大学举办的“华侨大学世界校友集体婚礼”和“月满中秋 情系华园”中秋联欢晚会演出。2017年,吴金炎会长还委托容美英校友牵头,组织黄晋香、卢安娜、俞丽娟、黄奋建、陈克贤、李妙妮、曾尚志、曾丹波、陈怡艳和康玉深、林菊花老师参加的校友会合唱小组,在母校老师陈源清的指导下,录制了《集美圆舞曲》等12首校园歌曲的光碟分发给大家,广受校友欢迎。为了留下校友们在“侨生摇篮”幸福成长的倩影,校友会还与厦门校友会洪玉添密切配合,向海内外校友柯栋梁、姚锦贵、陈炳辉老师以及林世洋、何才先、关金月、袁爱双、袁爱对、林振邦、林玉娘、陈修明等校友征集了600多帧相片,其中不乏珍贵之作。“瞬间定格,岁月留痕”。经过筛选,他们录制了《可爱集美,侨生摇篮》的光碟,在 201310月母校60周年华诞时,作为向母校献礼的礼物分送给每位与会者。这项工作得到母校和包括泰国、香港和福州、三明、厦门、广州等地校友的支持和好评。

在吴金炎会长的的带领下,泉州侨校校友会发扬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守望相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位步入老年的校友健康状况不佳,被病痛纠缠。校友之间相互关心、互相爱护,让大家感受到校友会的温馨。许振仁校友是泉州师范退休教师,身患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长期卧床,经济拮据。20114月又因胃出血住院治疗。校友会获悉后除派员到医院探望慰问外,校友会还通过有关渠道向泉州师范有关部门反映,获得师范困难补助。吴金炎会长还通过关岳庙董事会予以救助。许振仁校友不幸于2017年初与世长辞,但校友会对其关怀和帮助给其家人留下深刻印象。校友会对不幸逝世的校友都派员前去探丧,致送花圈,寄托校友的哀思。


(二)

身为泉州集美校友会副会长,长期以来,吴金炎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校友会开展活动。侨校校友在泉州集美校友会中人数众多,吴金炎副会长以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责任心,团结广大校友;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传播嘉庚精神,联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集美侨校泉州校友会和泉州集美校友会亲如兄弟,互相支持、资源共享、互动积极、共同促进,在“大集美”的校友中,传为佳话。吴金炎副会长特别赞赏、支持泉州集美校友会开展的、连续20多年不间断的“奖学助学”和助困活动。他十分牵挂生活困难的校友子女就学和生活。最近几年,他积极筹集资金支持校友会的助困工作。2O18年他筹集10万元,帮助校友会开展扶贫济困、助学等活动。2O16年,校友会办房产证,费用有困难,他本人捐出一千元,又积极筹款10万元,为校友踊跃捐款起了带头作用。吴金炎校友弘扬“兴学、重教、育才”的嘉庚精神,责任心强,成绩斐然,校友尊称他是优秀的“嘉庚弟子”。

吴金炎校友对母校集美侨校(华文学院)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欣然受聘为华文学院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积极推动设立华文学院海外研究生和境内研究生助学金,设立了华文学院“通淮关岳庙——华文教育奖学金”,以推进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30年来,凡母校逢五、逢十校庆,他都组织泉州侨校校友回校参加活动。

201810月,欣逢母校成立65周年,吴金炎校友率50人庆贺团返校。庆贺团与来自泰国、印尼、老挝、菲律宾、越南、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00名留学生和300多名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共庆母校65周年华诞。吴金炎作为海内外校友代表在《亲历见证——侨生情华教梦》新书发布会上发言,感恩母校,感恩师长,对母校秉承“为侨服务”的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华文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深感骄傲和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吴金炎校友如今虽不在侨联领导岗位,但对归侨、侨眷的关心、关注热情不减。泉州华侨塑料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集中安置归难侨的企业,有一段路仍是泥土路。吴金炎校友帮助筹集资金,为这条道路铺上水泥,为归侨、侨眷办了实事。


(三)

退休后,吴金炎校友应泉州市鲤城区区委、区政府邀请,出任通淮关岳庙董事会董事长,其工作性质与侨联、党派工作差别很大,对吴金炎而言无疑是新的挑战。多年来,在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的关心支持下,他依靠董事会一班人和全庙职工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使通淮关岳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建章立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庙务逐渐走上民主化、规范化的管理;他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国家文物保护方针,下大气力,用8个月的时间,对庙宇进行全面修缮、加固,使庙貌焕然一新;他加强关岳文化建设,编辑出版了《通淮关岳庙志》,支持开展民间信仰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他加强同台湾关公信仰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泉州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窗口,泉州通淮关岳庙在海内外,特别是在台湾影响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关系日趋缓和,民间往来日益密切。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一年,台湾关帝庙、宫、堂、殿及奉侍其他神尊的庙宇,组团来泉州通淮关岳庙参拜晋香的就有39个团1932人。

为促进泉台两地的宗教、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泉州关帝神尊于20141210日开始赴台祈福巡境活动,为期43天,先后到达台中、新竹、桃园、台北、新北、高雄、台南等20多个地区,巡游台湾近160座关帝庙。该活动是通淮关岳庙关帝神尊1400多年来首次“东渡”台湾,吸引了120多万台湾信众参拜,是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接触群众面最广的一次活动。2008年以来,吴金炎率“泉州通淮关岳庙参拜团”多次赴台,先后受到马英九、王金平、吴敦义、江炳坤等亲切接见,为加强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吴金炎还运用通淮关帝庙董事会这一平台,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扶贫济困、助学、救灾、维稳、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社区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2018年,董事会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达1700多万元。14年来,董事会先后捐资为霞浦县水门畲族乡铺设水泥路、建集中连片供水设备、参与捐建敬老院、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文化中心,帮助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等;捐资宁夏贫困地区;参与援建贵州毕节地区“同心水窖”;捐资支持永泰、惠安、安溪等县少数民族居住区的贫困乡镇、村的公路建设以及基地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捐资参与四川汶川大地震、台湾“莫拉克”台风袭击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董事会每年与有关部门联手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圆大学梦。对于遭受天灾、危重疾病、人祸致残或不可抗拒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家庭或个人,董事会也伸出援手及时救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集美侨校泉州校友会成立30周年,回顾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59年,特别是在集美侨校这个“侨生摇篮”里,归国侨生幸福成长的难忘岁月,吴金炎校友心潮澎湃。他表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继续弘扬嘉庚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校友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