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笃勤 坚守诚毅
——访上海港复兴船务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经理何斌校友
文︱李伟民
日前,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踏浪集行”实践队一行前往上海港复兴船务有限公司调研学习,有幸与集美航海学院96届轮机优秀毕业生,现任上海港复兴船务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经理何斌校友交谈。

何斌与“踏浪集行”实践队全体成员合影(陈心嘉 摄)
高瞻远瞩,厚积薄发
1996年,何斌毕业于原集美航海学院。毕业后,他到上海开始自己的寻梦之旅。他进入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他敏锐地意识到上海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航运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港对航海人才的需求必定供不应求。此时,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与初登职场的旺盛斗志,在他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上海工作数年后,何斌由衷地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这种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影响着各行各业。2007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共第八届上海市委作工作报告。他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新增了“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的表述。这给何斌极大的感触。“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地方。要善于学习,勤学好问。不懂的地方就大胆与他人交流沟通,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就谦虚地向他人请教。要做到事事躬亲,才能事事有收获”。在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何斌决定留在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他高瞻远瞩的发展目光和在校4年学习积累的扎实知识储备都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十不勤,三十不立
在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何斌深刻地意识到,在上海这种追求卓越、拼搏奋进的氛围下,自己只有心怀“诚毅”校训,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勤恳工作,扎实专业基础,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有所立足。在船上工作需要的是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与奋勇顽强的拼搏精神,这对于轮机专业出身的何斌来说,到船上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跑船能够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此,何斌果断放弃在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内部的工作环境,毅然转到船上工作。在船上工作一年半后,由于何斌工作能力突出,积极肯干,勤恳果敢,表现良好,被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任命为机务部的机务长。
回到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工作两年半后,何斌再次转到船上工作。这次他在船上工作了15个月,其中,9个多月在拖轮上工作。何斌认为,在拖轮上仅仅做好本职工作是不行的,还要深入学习。因此,他白天在拖轮队办公室做行政管理工作,晚上和周末上船处理船上的业务,心甘情愿地拿着一份薪资,做两份工作。“二十不勤,三十不立”。这句警语是何斌人生历程中的航标。他认为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把握时间,努力拼搏,未来才能有所建树。他建议当代航海青年不仅要明白成功需要拼搏的精神和长期的努力,还应体会到新时代行业发展的分秒必争。
不忘初心,牢记“诚毅”
在“跑船”的过程中,何斌总计绕地球航行四圈。他去过全球各地的港口,特别关注各个码头公司拥有的不同吨位、型号、样式的拖轮,研究其外形、技术参数和上层建筑的高度。虽然当时他还看不出拖轮的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但他已开始了对拖轮相关知识的储备,有了回国研究拖轮的想法。借跑船的机会,他学到其他地方的拖轮技术。回到公司后,何斌开始专心研究拖轮技术。
2003年,何斌任上海港拖轮队的队长。此后,何斌每年带领的团队产出2.7至2.8个亿的净利润,上交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之后,何斌组建了公司的修船厂,并担任上海复兴船务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经理。期间,何斌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带领他的团队,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用两年时间,成功设计、制造了全国第一艘自主研究的油电混合动力的全回转拖轮。何斌骄傲地说:“多年来,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诚毅’校训,秉承‘学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干到底’的理念,终于在拖轮这个领域的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带动一个领域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的不平凡的成就!在每一位集大学子的心里都深深地根植着“诚毅”校训,给他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寄语母校航海教育
访谈即将结束,何斌校友深情地向实践队队员说:“集美大学已经庆祝了百年华诞;2020年,集美航海教育的百年纪念也即将到来。航海学子应用足够的信心与充分的准备去迎接这个难得的时机。”何斌校友希望,在未来母校的教育事业更好地体现出航海特色,在实现嘉庚校主的“航海强国”梦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