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导读
文︱吴梅影
7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的新闻中介绍了“中华人物故事汇”。
“中华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由“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等四套丛书构成,由中华书局、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分批推出,首批出版50种图书。首批“中华先贤故事汇”丛书有15种,其中《欧阳修》一书由笔者撰写。
欧阳修出生的时候,北宋立国已四十余年。国家好比一个青壮的男子,朝气蓬勃,一往无前,身上的优点显而易见,但缺点亦不容忽视。
帝国虽已统一,国土面积仅280万平方公里,版图有限,内忧外患仍未平息。
于是,有以后的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两场变法均先后宣告失败。
欧阳修就诞生并生活于这样的大时代中,一呼一吸,一举手一投足,与自己的祖国同甘苦共命运。作为一个有担当有抱负的男子,他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以风范,以作为,以典籍,以文华,完成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欧阳修字永叔,祖籍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
他4岁丧父,孤苦无依,跟随年仅29岁、出身江南望族的母亲郑氏前往湖北随州,投靠时任随州军事推官的叔父欧阳晔。家贫,无钱买纸笔,欧母“以荻画地”——用芦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又教导他学诗、学琴,学习做人的道理。
以荻画地,自此成为中华成语故事;欧母,成为天下贤良母亲教子成才的楷模。
在随州,欧阳修克服学习条件阙如的困难,前往城南富户李家借书、抄书,十几年如一日。他坚持以“马上、枕上、厕上”三上读书法,勤学苦练,学得一身好本领。几考几挫之后,终于高中进士。受朝廷委派,前往西京洛阳,担任西京推官(掌狱讼等)。
在洛阳,他得到当地首长——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赏识,并结识谢绛、梅尧臣和尹洙等。“洛阳群英”常聚在一起学习探讨,欧阳修诗文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他往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开创清新质朴的文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即以这群人的洛阳生活为开端,讲述欧阳修的故事。离开洛阳多年之后,欧阳修十分怀念这段时光,写作《牡丹谱》,又称《洛阳牡丹记》,详细介绍牡丹花的产地、品种、栽培方法以及洛阳士民春天赏花习俗等。
孙犁先生说:“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 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影响,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这是对欧阳修文风的最为恰切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值得写文章的人留心学习的。
概而言之,欧阳修的人生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他修己达人,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奖掖后进,有誉无否,胸怀如海。与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故交、门生一起,执北宋文坛之牛耳。
他主修《新唐书》,独修《新五代史》,撰写发凡起例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跋》,并有笔记体小品集《归田录》,以及诗歌理论著作《六一诗话》传世。
他历官多地,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参知政事(副丞相)。当时国家面临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他都在现场。比如抗击西夏,比如出使契丹,比如弹劾狄青,比如与韩琦一起,支持英宗“濮议”,比如推荐王安石、司马光,比如反对青苗法等。
他成就了宋词的非同凡响,以疏隽开子瞻(苏东坡),以深婉开少游(秦观)——疏隽而不能深婉则失于轻滑,豪放而不能沉著则失于叫嚣。由此,亦可窥见欧阳修的音乐水准,确实为北宋之顶尖。
幼年失怙,两度丧妻,数次遭贬,晚号“六一”……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欧阳修走过的起起伏伏六十六年,就是宋代一首精彩绝伦的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