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我认识的杜成国
文︱任镜波
我认识杜成国校友,已经38年了。
1981年春天,我随叶振汉同志上北京。那时,叶振汉是集美航专校长,我是校长办公室主任。我们除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外,还有将近30年党内同志的关系。

杜成国
那时,从厦门上北京,要先乘火车到福州,隔天再乘直快上北京。说直快也不快,少不了36小时。一路上,叶校长跟我讲了许多知心话。他讲得最多的是他在集美中学的学生,尤其是侨生的故事。他说:“有一位侨生叫杜成国,在中国新闻社当摄影记者。他是从印尼回来的,在集美中学念书时,就喜欢摄影,拍了很多照片,寄给印尼的亲人,让他们看到新生的中国。”让杜成国终生难忘的是他站在陈嘉庚身边照了一张照片。
我们到北京,住在黄寺交通部招待所。我们一住下,杜成国就来招待所看望叶校长。他还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他家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房间多,是集美校友常来活动的地方。叶振汉和妻子阳德珍上北京,也都在这里下榻。杜成国和叶振汉夫妇的关系,可以说是“不是父母胜似父母”。
那次,我们上北京,除了参加全国交通会议外,就去看望叶振汉在侨界的老领导、老朋友。杜成国是侨生,又是中新社的记者,和侨界的领导都熟,而且知道他们住在那里和住处的电话。我们去看望中侨委副主任、福建省委原副书记林一心和他的夫人李威时,就是杜成国陪我们去的。他还为我们照了一张五人合影。
当时,我就觉得杜成国为人直率、热情,办事利落。1989年5月11日,国家教委批准集美航专升格为集美航海学院,我们请时任全国侨联主席96高龄的张国基老先生题写校名。我给杜成国挂电话,拜托他去办。只一周,我就收到他用挂号信寄来的张老墨宝。我向他面谢,他说:“我们都是为弘扬嘉庚精神,不用客气!”
1986年1月,他到广州釆访,听说要成立“集美航专广州校友会”,十分高兴。开成立大会的那一天,他很早就背着照相机赶来。他有记者的魅力,对人一见如故,很健谈。他说:“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是统一挂‘集美学校’的校徽,只在校徽的背面,才刻各校校名——中学、财经、水产航海。”
那次,俞华萍小姐跟我一起去广州。她是我老师、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老校长俞文农的小女儿。杜成国要给她拍照。我向杜成国说起俞文农的无辜,他听了忿忿不平。他就是这样一个富于正义感的人。第二天,我们一起去肇庆参观,在去公园的路上,刚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坐的中巴迎面而过。胡耀邦隔着玻璃窗向路人招手,我们也热烈鼓掌表示敬意。杜成国对我们说:“胡总书记抓平反冤假错案,功在千秋!”
以后,我们经常联系。因为他和叶振汉校长、阳德珍的关系,我们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层。他到香港定居后,我还两次到过他家。他住在香港北角英皇道。第一次,我是从北角孔雀道兴厦宿舍步行一路问去的。
他在香港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每天和他的印尼妻子在维多利亚公园替人照相谋生。他曾经为争服务的地盘,作过艰难的抗争。尽管如此,他还是把省吃俭用积下的一些钱,捐给母校作助学金。但是,他们自奉甚俭,能省就省,被请赴宴,他甚至把桌上剩下的食物打包带回。他曾用省下的钱资助母校集美中学创办《集美中学》报。前几年,他把北京的房子卖了,身边有了一笔钱。便先后捐赠338万元人民币,用于建嘉庚群雕和教学楼。学校感其精神,以3个新建的大楼,按其意愿分别命名为“叶振汉楼”、“杜丕林楼”、“杜成国楼”。
2011年,他给集美校友总会捐赠100万元,其中20万元资助集美校友会馆建设,80万元设立“杜成国助学金”,存本用息。截至2018年,这项助学金已经实发26万5千元,受助的学生达262名。此外,他还给集美医院赠送一部专门用于接送外来专家的小轿车。
2012年2月21日,他出资在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遗址,敬立了一尊陈嘉庚铜像。揭幕时,周围挂满彩旗。上千师生穿着节日盛装,高唱《集美学校校歌》。大田县关工委副主任范立洋,修复、保护“第二集美学村”遗址的首倡者,深有感触地说:“建一尊铜像,留下一座丰碑。”现在,“第二集美学村”遗址,占地217.5亩,已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省内外有十几所大、中学校在这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有十几万人。杜成国功不可没。
杜成国是一个很平凡的侨生,却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成了海内外很接地气的公众人物。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频频报道,给他十几种辉煌的桂冠。今年,香港亚洲知识管理学院在“诺贝尔奖学人荣誉资格及奖项颁授典礼”上,还授予杜成国2019年度“亚洲华人领袖奖”的殊荣。
在荣誉面前,他注意低调,每次演讲都由衷地感恩祖国,感恩陈嘉庚,感恩集美中学,感恩老师和朋友。
他今年79岁,但依然精神抖擞,继续干他的老本行。他跟广大的集美校友一道,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不懈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