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感恩校主 感恩集美

文︱桑明华

金秋季节,应任老之约写下我自己。集美之缘得益一生。我来自江苏一个小乡村。从有幸到集美求学开始,就与这个美丽的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接触到嘉庚精神,“诚毅”校训。陈嘉庚先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桑明华

1988年我就读于集美轻工业学校造纸工艺专业,1992年分配回到南京。4年的学习生活,厦门的闽南文化,集美的人文气息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小的时候,国家困难,科技落后,物质匮乏。那时,已经有老式的收音机,但很少人拥有。而我却对这个神奇的东西很好奇。这份好奇一直影响着我。我立志长大后要弄明白这东西的机理。从此,我爱上了无线电。上初中时,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新华书店,用攒了一年的钱买下仅有的一本无线电书。我把这本书看了几遍,凭着初中那点功底,把整本书囫囵吞枣地背了下来。强烈的兴趣和爱好驱使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明白书中所写的一切。我向邻居借高中课本看,到街头无线电修理铺观看,一站就是一整天……。就这样,我度过初中三年。初中毕业后,我有幸来到集美轻工业学校。

记得入学时,学校刚刚建成了一座由印尼华侨捐建的图书馆。感恩校主陈嘉庚先生,感谢学校,图书馆里有我想要的各种书籍。数学、物理、化学、无线电,还有刚刚兴起的计算机等专业的书。在校4年,我看完了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大部分课本。化学本来我们就学了3年。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学校和老师开明的思想和教学理念使我获益匪浅。在校期间,学校领导知道我热爱无线电,就给我很多方便。学校让我参加无线电方面的各种活动,安排我到学校工厂学习建筑并兼职;老师提供实验室给我使用。汪祐喆校长还给我开了证明,让我进到图书馆内翻书(那时学生只能先找书卡,然后管理员给取书),还允许我借书不受数量限制。电工老师于季刚收我做了徒弟。我在集美的4年是充实的4年,集美是我起航的地方。

来到南京,我先被分配到一家纸厂工作。说实话,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的兴趣和爱好完全不在纸上。因为有在学校学习时的知识积累,家电维修对我来说已经不在话下,我经常帮师傅及领导们维修家电。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记得我们一个10平方的宿舍就住了6个人。摆上三张双层单人床,剩下的就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了。同事来自不同学校,大都来自农村,家庭都比较清苦。和我一同分配来的一位同事,毕业于东南大学,来自沂蒙山区,每周末都去集市上买海带,晾干收藏起来。每天晚饭都是海带拌饭(我们单位食堂晚上不开饭)。因为我经常帮人修修家电,能在他们家里混上一顿饭。我帮人家修好家电,人家好歹也要买个南京的盐水鸭款待款待我,我的生活改善不少。我颇有感慨,觉得有一门手艺还是挺不错的。在厂长的帮助下,我以单位的名义开了一家维修店。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我经常晚上骑着单车走街串巷上门维修。通过维修家电,我认识了不少领导,结识了不少朋友,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位领导问我:“小伙子,你既然想从事无线电,为什么不去找一家相关单位工作去呢?”“对啊!要有环境和条件,才能实现自己的爱好啊!”我想。

一次出门,偶遇风雪。因避风雪,我和一位邮电系统的领导聊了个把小时。我对领导阐述了我的观点和人生的理想。领导被我的诚心打动了,破格把我调到电信部门工作,后来还收我做了徒弟。他教了我很多人生学问,还给我讲行业未来发展状态。他帮助我继续前进,鼓励我自己创业,给我的人生莫大的帮助。能得到如此大的支持,我想是得益于嘉庚先生倡导的“诚毅”精神中的“诚”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从事通讯及软件方面的业务。我坚持以学习和技术积累为主,尤其注重自身技术素养的提高,侧重技术研发和技术积累。我先后以电信通讯、安全保卫为公司的发展方向,从事电信增值业务、电信配套业务以及安全防范产品的研发。

公司业务涉及微波射频技术、雷达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这都是我感兴趣的。我几乎是疯狂地看书做实验。公司经常接到新项目,我们没做过,我就买上一堆书,带到现场,边看书边学习。那个年代,电信大发展,设备都是进口的,资料也不全。我打电话到处求人,问这问那。那时,全国也没几个人能弄明白。连续通宵工作是常态,我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只要不出差,我就睡在公司;出差就睡在电信机房。那个年代,“关系”很重要,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但我觉得,公司要长久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才、依靠管理。我作为公司的领头人在这些方面一定得拿得起。我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深厚的家底,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扎实。

千禧年后,公司有机会进入军工配套行业。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方向,我觉得有无限的荣誉感。要想跟着军工单位做科研,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和积累。记得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项目,要和国内某大所谈判,证明凭什么我们能胜任。我一人和七八个博士论战了一天,我说服他们我们能行。我深深体会到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我们人手少,很多技术必须自己做,所以知识面宽,很多技术自己都亲自做过。一个系统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相互之间的配合我最清楚。凭借我的实力,我最终说服了对方,拿到了项目。马爸爸提出来996工作模式(马云提出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星期六不休息),而我们那时是067的工作模式,没有礼拜六没有礼拜天,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模式。此外,外场实验也需要莫大的毅力。我们到最北方的漠河做极低温试验,深夜在野外做实验,气温在零下40几度,南方带去的皮鞋竟冻成粉末。几十天的坚持完成了所有实验。这是心底里有嘉庚校主“毅”的精神在支撑着。

几年前,我们有幸进入航天航空领域,为火箭等相关平台配套。随着商业卫星、商用火箭的兴起,我们赶上了潮流,参与了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项目并取得成功,正在参与未来的商业火箭项目。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我有幸得到集美大学李清彪校长的厚爱和支持,在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协助学院引进人才从事相关的科研任务。我有幸被集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这是学校给予我的莫大荣誉。

感恩校主,感恩集美!校主倡导的“诚毅”精神让我开阔了胸怀,指引我前进。陈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深深地感染着我。感谢任老的抬爱,感谢江苏校友及校友会。闽南的风、闽南的景、闽南的美食、闽南的曲子都在我的心头深深地打上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