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我与文化母国70年的情愫

文︱[印尼]廖彩珍

1949,我出生于印尼爪哇东端的一个小镇。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里民风淳朴,椰林处处,左邻右舍都是地道的原住民,有深受荷兰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有卖香蕉煎的小贩,他们不时来我家小店买日用杂品。我的父母印尼语虽不精通,但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彼此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很严格,除了上华校,说闽南话,还为孩子们备有一套套的连环图画:《长坂坡》《草船借箭》《花和尚鲁智深》《林冲夜奔》《宁国府》《荣国府》……我对这些童年时代的读物爱不释手,耳濡目染之下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喜好。

而“家书”就是父母生活里的主题曲,是悲是喜,亦忧亦慰,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有所感受,也有所联想。在那天之际的中国,是我们的故乡,有以“耕读传家”的祖父母在翘首远眺,还有身边父母对故国家园的牵挂。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尼政府骤然推行排华政策,居住印尼的中国侨民被迫举家回国,掀起一股回国潮。当时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海外孤儿有了娘”,让我们感到自豪。记得当年,家里似乎乱哄哄的,大柜小箱,满屋都是,甚为纳闷。看到母亲神色凝重,在忙着把一小撮又一小撮米粒大的火石塞入手中的几件裤腰里,再密密针缝。又不时在清点衣物,红色毛毯,厚重外衣,还有一罐罐食用油,小至肥皂针线都齐。原来是有个住在乡下的远亲要回国了,所要携带的行李都在我家打理整合。听说,火石在中国能卖钱,可以备用度日,但我心想我们的祖国怎么会没有食用油、肥皂等?临行道别时,大人们的悲戚和泪水,历历在目,久难释怀。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我们在时光隧道里不走回头路,一晃就是七十年,我也从中国侨民的身份归化入印尼国民,在印尼的国土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但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熏陶,其内在的价值观和顽强的生命力,又让我们一代传一代。身为印尼华族,我们深爱养育我们成长的国家——印尼,也非常依恋我们的文化母国——中国。

新中国70年风华正茂,举世瞩目。尤其是在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引领下,中国勇敢地迈向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道路,独领风骚。今天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行者无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一实现对接,项目全面铺开,落地开花。中国与未来有约,与世界人民同使命,共担当,为万世开太平,功在当下,再创千秋伟业,勾勒历史的新画卷。

忆当年,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划下物华天宝的地域江山。唐宗宋祖,人文鼎盛,唐人文化的软实力震撼世界。在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中国字里记下了五千年历史的传承,璀璨夺目,散发出对自身文化的民族自信和力量。看今朝,中国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创下国强民富的最高点,用智慧使经济和文化等量齐观,持续不懈地为司法、人权、环保做贡献,培根铸魂,树正气,蓄浩气,显骨气,养和气。正如习主席所言,坚持开放绿色廉洁治国理念。这正是国人心齐图治,努力朝向的目标,润物无声,“事因于民者,必成”。

中国啊,我的祖籍国,70年前您获得新生。在新中国70大寿的今日,请接受我这远居海外共和国同龄人的祝福。虽是同龄,可人生如朝露,我已经是日薄西山,正度余年,但共和国如日中天,泱泱大国,巍然屹立东方。乘“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彰显其盛世风华,站在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舞台上,华丽转身。您坦言不敢独善其身,要为生民立命,达人达己,兼济天下,与世界诸国携手共进,共创进步和平的世界。

70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这一代印尼华族,早就根植于我们的印尼祖国,也深深地爱上了这养我育我、椰林处处的千岛之国。可午夜梦回,挥不去的是我童年的记忆,那物资匮乏的时代,放不下对祖籍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眷恋。祝愿印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常青,在新世纪里共建、共商、共享。怃今论昔,思潮如涌,披衣打字,随手而书。诚挚祝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祝祖籍国中国国运昌隆,人民安乐,昂首阔步再迈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