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集美早期的美术教师郭应麟

文︱郑来发

郭应麟,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浮宫霞郭村,1898927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文都鲁苏(Bondowoso)。他六岁随父亲回到国内,先在家乡浮宫私塾就读,1918年考进集美学校,成为集美中学首届学生。

郭应麟夫妇

漳州收藏家林南中收藏了一帧80多年前泅海夜渡的老照片。照片上的男青年顾拯来,约20岁,身材健硕,身穿老式游泳衣,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照片背面用钢笔写道:民国十一年(1922)九月二十七日,友人郭君应麟招为集美岛与鼓浪屿间之长距离游泳。晨自集美岛出发,历三小时而达目的地,共游三十华里,诚为弟向所未有之进步,因摄此以志之。此赠谦吉先生惠存。弟顾拯来敬赠。郭应麟和顾拯来,3小时泅渡30华里,从集美到鼓浪屿,几乎环绕厦门岛三分之一,而且是在秋分时节,其游泳技术和锻炼水平无异于运动健将。郭应麟年轻时就十分喜爱体育,1935年还在厦门举办的第五届省运会中担任竞委会委员。

集美学校毕业后,郭应麟去菲律宾马尼拉中西学校任教,课余到菲律宾大学美术院学习绘画,师从当时的阿摩梭罗。

1927年,郭应麟得到马尼拉侨商林珠光的资助赴法国留学。据当年留学法国、后为福建美协主席的谢投八先生的记述,郭应麟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后,成为第一位获得学校奖状的中国学生。他留学巴黎时极其用功,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有时另事名师以求广学,有时去卢佛尔博物馆临摩名画;晚上入巴黎市立美术夜校,练习素描。郭应麟节衣缩食,生活清苦,而精力却很充沛。他绘画的基本功极其扎实,所作人物画,造型严谨,设色明朗;间作风景画,色光夺目。他临摹柯罗·米勒等名家作品,对原作极端忠实,反复推敲,直至可以乱真,才搁笔。

1932年,郭应麟与谢投八、吕斯百、常书鸿等30人在巴黎拔地南路16号画室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该会以联络感情,共同研究艺术为宗旨。学会先后举行了16次聚会、出版一本画集,其中有18人次入选法国沙龙。这是中国留学生首次在海外公开组成自己的艺术学会,影响卓著,以及国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1934年,常书鸿化名江鸟在《艺风》杂志发表文章写到:郭君为同学中成绩最好的一个人。曾留学法国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也十分敬重谢投八、郭应麟先生,抗战初期,他曾在《宇宙风》上发表文章,叙述其赴欧举办美展的经过,文中特别提到谢投八和郭应麟。他认为,中国有不少基础扎实而又勇于探索的画家,因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前途光明。

1933年,郭应麟回国,应聘集美母校。他主持师范艺术科多年,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著名画家黄永玉就是他的学生。黄永玉在集美求学时一度厌学,后来郭应麟引导他学习美术,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黄永玉回忆道:集美学校我第一个美术老师是郭应麟,他是真正正式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毕业(有的人不是),油画人物和风景都行。我敬畏他是因为我不懂油画,他提到的一些外国画家我大部分不认识。他原是集美毕业才去巴黎的。他说话喉音、鼻音都重,带点洋味,穿着又很潇洒。跟在他后面去美术馆,穿过油咖喱树和合欢树林荫,心里很神气。走廊里挂着大幅他从巴黎临摹回来的油画,装在金框子里。其中一个老头子在钢琴边教一个漂亮至极的女孩子弹钢琴的画,让人心跳,仿佛她是郭应麟先生的亲生女儿,怕郭先生生气,只好偷偷多看了几眼。

黄永玉又在《在集美的日子》中回忆:美术老师是郭应麟先生,他是正统的法国留学生,潇洒、严肃。在他的课堂里有如星期日进教堂做礼拜,既崇敬又害怕,一种美丽的害怕,尤其是女同学这么看。他油画是画得好的,十足的法国写实主义。他喜欢我,我却发出紧张的回响。他微笑地远远向我招手,我心底马上就腾地一跳。他给我们介绍了艺术中的另一世界,这个世界离我们颇为遥远,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的遥远。

1934年,郭应麟与出生鼓浪屿的名媛林翠锦结为伉俪。林翠锦女士的三位表姐分别嫁给了华侨领袖陈嘉庚的三个儿子。当时他家住在鼓浪屿,周末回鼓浪屿,兼任厦门美专半天素描课,教学严格,为学生所敬重。

19377月,为逃避战乱,郭应麟出走南洋。193832日,新加坡《南洋商报》刊登题为《当地美术界人创办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芽笼一六七号》的新闻:

此间美术书界人士为推广美感教育,培植美术人才起见,特为设立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芽笼一六七号。教员为林学大(校长),邱应葵、郭应麟、钟鸣世、谢投八、高沛泽、林俊德等,诸氏皆曾服务国内美术界或任专校教授的教学经验。顷悉该校筹备已还,业经就绪,并定本月10日开始上课,报名就学者为数颇众。这则新闻还附该校现任职员及简章,其中郭应麟为教务主任。

南洋美专的创办被视为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华社延伸的典型范例。

1941128日新加坡沦陷,南洋美专停办。郭应麟到印尼泗水,弃艺从商,开设丽都礼品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新加坡即将沦陷的前夕,陈嘉庚不得已于194223日离开新加坡到印尼避难。陈嘉庚于24日搭乘小火船到印尼苏门答腊的淡美那岸,后转辗到达爪哇,于31日由庄西言介绍到西爪哇陈泽海的树胶园里暂避。庄西言被捕后,经刘玉水等人的苦劝,陈嘉庚同意转移到东爪哇泗水。陈嘉庚化名李文雪。郭应麟事先将李文雪名字登入他夫妇俩在泗水的丽都礼品公司户口簿内。这样,李文雪就成了战前迁入爪哇,在泗水住过五年的居民,并取得了身份证。517日,在厦大、集美校友黄丹季、郭应麟、林翠锦等人的掩护下,陈嘉庚迁居中爪哇梭罗的旅馆。数日后,租到了一所空屋,随便买些粗笨家具,搬入居住。郭应麟夫人林翠锦携两个幼儿及一印尼女工从泗水搬来同住。这样,男女老幼八口人,组成一个战时的大家庭,便没有留下破绽了。

但陈嘉庚不能适应梭罗的炎热气候,便由厦大校友黄丹季在玛琅租得巴兰街四号,于84日迁进去。新居仍由郭应麟夫妇和两个孩子与陈老组成一个临时家庭。黄丹季也同住。

由于郭应麟等人的掩护,陈嘉庚才得以摆脱日军追捕。1943年,陈嘉庚先生在玛琅开始着手写作《南侨回忆录》,全书30多万字。

19458月,日本投降,陈嘉庚先生从匿居中走出来,返回新加坡。离开爪哇玛琅前,他将亲自誊写的一份书稿,交给校友郭应麟、林翠锦夫妇保存。为防不测,郭应麟夫妇把手稿装进一个大玻璃瓶,封好,深埋在自家后花园的树下。就这样,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换来了这份手稿的完整。1983年,郭应麟的二女儿郭一心前往香港。临行时,她的母亲林翠锦从橱子里拿出一大叠有点发黄的书稿交给她,那就是《南侨回忆录》的手稿。林翠锦千叮咛,万嘱咐,要女儿把书稿交给林桑浦先生,不得有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郭应麟的大女儿郭一志首次回中国。林翠锦又委托她带回一些手稿,这就是《南侨回忆录》后面部分的手稿。郭一心把这最后的手稿交给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哥哥郭一飞。郭一飞把手稿辗转交到了集美学校委员会珍藏。该书完整的手稿现存于集美陈嘉庚纪念馆。

195410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印度尼西亚华侨美工团作品展览会,在北海公园道宁斋展出。这是建国后,海外华侨美术团体第一次回国举行的展览会。郭应麟任代表团副团长回国访问,并有多幅作品参加展览。郭应麟回印尼前还专程从北京到集美拜访陈嘉庚。

黄永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参加一个印度尼西亚华人美术家代表团访华的宴会,大约十多位画家吧。其中一位老人使我感觉很面熟,便问身边的雕塑家郑可先生,原来就是郭应麟先生。我告诉他是1937年集美的黄永裕,他凝重起来,眯着眼,谁也不看,好久好久才轻轻了一声说:‘……你是永裕,是永裕。哦!我记得,是永裕……我那时候,嗯!……你那时候,嗯……你那时候十岁吧!喔!十二岁,十二岁……’中央美院那时候做一种方便携带的小画箱,他很喜欢,我就只送那么一件礼物给他,真遗憾。半个世纪过去了,听说他早已过世,同行的李曼峰先生也过世了。

19611019日,郭应麟因患心肌梗塞突然病故于印尼,享年六十三岁。郭应麟的主要作品是在他留法期间临摹的大幅画作,他临终前交代妻子林翠锦送印尼大使馆转送北京美术馆,但遗憾的是虽经多方查找这批作品还是音信全无。

20148月下旬,集美学校委员会和陈嘉庚纪念馆派员赴印尼玛琅和泗水征集陈嘉庚避难印尼爪哇时使用的珍贵文物。印尼玛琅巴兰街4号的主人杨震丰先生的后人毛厚盛先生、杨松山先生把珍藏了近70年的嘉庚先生避难时使用过的写字桌、衣柜、铁床、木沙发、衣帽架无偿地捐献给陈嘉庚纪念馆。当年掩护陈嘉庚先生避难的郭应麟、林翠锦的女儿郭一心及专程从新加坡赶来的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先生等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