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融”乃大 聚“和”则强
文︱集美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陶顺生
岁月轮转,时光来到了2020年。当新一个十年的阳光遍洒美丽的校园时,集美工业学校迎来了第100季芳华。
在介绍集美工业学校时,我经常讲一句话:这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校。说她古老,因为她经受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说她年轻,因为她自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合并到现在,不过也只四年。

4年前,我被“空降”到轻工学校和化工学校,肩负起两校合并的重任。4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一路走来,爬坡过坎,艰辛曲折。回头望望,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满满的回忆中,有痛苦,有酸楚,有感动,但更多的是欣慰。学校合并,一个艰苦的系统工程,一道世所公认的难题。但是,我们做到了风平浪静,风清气正,实现了零投诉,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业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被誉为国内教育领域“合并最成功”的中职学校。此外,集美工业学校还获得了办学史上最高荣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1终于大于2。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四年之于百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还是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站。在38年摸爬滚打的职业教育生涯中,我先后走过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最艰苦的地方待过——陕甘宁支边15年;在最残酷的环境中生存过——自己挣钱办学。但所有这些,都比不上这次两校合并的艰难。
自古以来,“合”字难写。亲如夫妻,磨合尚难,更何况是两所学校,而且还都是老牌的中专学校。原集美轻工业学校,原福建化工学校,都曾经是闻名全国的重点中专,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正所谓“王不见王”,强强合并,难上加难。合并不好,自己“一世清名”毁了是小,错失历史机遇、耽误两校发展,罪莫大焉。当时的我,有着更好的去处,也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等着平安着陆,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吗?
然而,没办法,“性格决定命运”。我经常调侃自己是“贱命”“劳碌命”。从大学毕业后一腔热血申请支边,到4年前竟然无法抵御巨大挑战的“诱惑”,奋不顾身跳进这个“大坑”,我的理想主义情怀原来不曾改变。我总想,那应该是上天赋予我的神圣使命。
千难万难,开局最难。琢磨破局之策,我想到了一个字——“融”,那是我最喜欢的汉字。于是,我到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车上山,拉来一块大石头,请人在上面刻了一个“融”字,把它矗立在校园中。我做这件事,还真是用心良苦。
我理解中的“两校合并成功”,一定是两所学校在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人心、情感、文化达到水乳交融,是形成“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物理反应”。要说资产并在一块、设备搬到一起、部门整成一体,都算不上特别难,最难的是:心要拢在一块,情要融在一起,劲要使在一处。如果只是把两所学校的资产并在一起,人员凑在一块,大家“同床异梦”,各怀心思,这样的“合并”有什么意义?如果彼此之间再纠纷不休,内耗不断,缺乏“人和”,那就完全违背合并的初衷了。
这个“融”字,是我对两校合并最初的思路,后来成为了合并顶层设计“磨合、整合、融合、提升”四步曲的核心内容。四年来,学校的合并经历了痛苦的磨合阶段、艰难的整合时期,终于进入了和谐的融合、提升时光。应该说,两校合并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个“融”字,以及由它产生的“和”字。没有共同的目标愿景,没有一致的核心理念,没有文化的融合和引领,要实现合并成功的目标,那是不可想象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高校当中,出现过一个学校合并的高潮,当时,有的合并是成功的,有的合并并不成功。我们当然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说到底,学校合并,既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是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在这个合并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注定是少不了的,是会伴随巨大阵痛的。机构大调整、干部大洗牌、制度大整合、专业大重组、南区大搬迁、新区大建设……哪一个不是难关?哪一块不是硬骨头?哪一个不“动奶酪”和“切蛋糕”?我曾经在学校教工大会上,把这些硬骨头戏称为“五子一情”(牌子、位子、票子、面子、房子和校本情结)。要摆平“五子一情”这样的难题,要啃下这六块硬骨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拿出我们的洪荒之力。
为此我没少费心思。在磨合初期,我们推行两校对口科室中层干部交叉统筹,即按月以一校为主,统筹两校对口科室业务工作,次月交叉轮流。在统筹期间,对口科室要做到“六个统一”(统一会议、统一计划、统一业务、统一活动、统一制度、统一资源)。此外,我还想出一招。把原来两所学校的人各派一半,组团到外地学习。安排住宿时,一个标房住两人,一个轻校,一个化校。学校还专门制定了规章,禁止使用“你们轻校”“你们化校”这样的语言。我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有相处、有交流,必然会产生感情。果然,十天半个月下来,大家彼此熟悉了许多。
我也深信“已不正焉能正人”,深信“公道自在人心”,只要“一碗水端平”,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层竞聘方案,充分讨论,反复修改,直到大家都认可为止。按方案执行,落聘者心服口服。如此大面积的中层调整,主管部门市教育局竟然没有收到一封举报信,叹为“奇迹”。
正是这次竞聘,把一大批年轻人提到中层干部的岗位上,为学校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校发展“充了电”,而且续航能力超强。也正是这次竞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凝聚了大家的力量,更聚集了人心。“5+2”“白+黑”,所有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有了后来那些耀眼的战绩:2017年勇夺国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金牌数和总奖牌数两个全国第一,连续4年入选《中国职业教育百强》、连续3年国赛成绩位列全国前二、示范校建设评估位居市属中职学校榜首……
习总书记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的幸福不仅仅源自上述那一堆战绩,更在于: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一个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校长,拼命地奔跑,快乐地拼搏,真正做到了“一家人,一条心,一个梦,一起拼”。如果没有他们,纵然我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也无济于事。这是我特别感动的地方。
另一份感动来自亲爱的校友们。校友融合是学校合并的重要一环,学校于2018年4月启动了校友融合工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其他校领导一起,飞省外、奔省内、跑本市,共看望了两百多位校友,重点探访了其中66位优秀校友。每到一处,都被暖暖的情谊包围着。我们的校友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贡献着聪明才智,不论身居何位,也不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对母校都是一往情深、充满感恩。我一再感叹:校友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价值所在。去年八月份,我们在探访校友的基础上,编印了一本校友故事汇编:《从平凡到卓越》,在九月份新生进校军训期间,我们把这本书发给他们学习,并启动“三校”(校主、校史、校友)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我们的愿望,是在学校百年校庆之际,采访100名校友,写成校友风采录,并编辑出版,给我们现在的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校本教材。同时,也为我们的百年校庆献礼。
我们的优秀校友,都是嘉庚精神的传承者;他们身上最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百年历史的底蕴。正是这份厚重的底蕴,为这所百年名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它抓住了新的历史机遇,重新出发,再铸辉煌!
而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一名推动者。
犹记得4年前,我曾在一次教工大会上许下诺言:一定要把学校合并后的这辆“越野车”,开出匝道,开上高速公路,让她风驰电掣地一路向前。4年之中,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我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一切为工作让路。之前我是“全马”和冬泳酷爱者,结果从“全马”到“半马”再到“零马”;至于冬泳就甭提了,连“夏泳”都没有。有人形容说,“校长鸡还没有叫就来学校,鬼叫了还没回去”,“校长像苦行僧”,但我却心甘情愿,并且甘之如饴。
也有人说:“校长可以跷跷脚了。”事实上,我的神经仍然绷得紧紧的,因为我深知,两校文化融合的道路还十分漫长。上个月,我在学校《嘉庚大讲堂》,为全校教职员工作了一堂演讲《有“融”乃大——关于“融”文化的治校方略》。我理解的“融”文化,是指提倡和合、团圆、完满、和谐的文化。“融”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融”文化是教育政策的育人导向。融则强,和则兴,孤则弱。融合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境界。融合思维是整个世界都在努力的大方向,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世界发展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只有融合,才有新思路,才有大平台,才有大机遇,才有大发展!两校合一,融为一体,全校上下,融洽无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的梦想。所以,我期待,我们在学校百年校庆之际,要善于融合、敢于融合、身具智慧、心怀荣光,在融合中超越自我,在融合中有所作为,在融合中做大做强,把握学校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创造学校百年未有之大辉煌!
集美工业学校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虽然我不能陪大家走得更远,但我希望,为我深情战斗过的亲爱的集美工业学校,留下一点东西。海纳百川,有“融”乃大;有“融”乃大,聚“和”则强!——让学校在健康运行的轨道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也是我,一个奋斗一生的老职教工作者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