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集美中学校友讲的故事
文︱王严铭
2019年12月8日,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在集美航海学院上海校友会会所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代表包晨也前来参加。座谈会的中心话题是畅谈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大家争着发言,气氛热烈。

座谈会一角
老归侨林进禄讲述自己的故事。他1954年回国,先到广州,再到集美,进入集美中学学习。当时他还小,父母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常说这是自己的根,希望国家能富强,人民能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他知道,自己要对祖国做一点贡献。在父母的关照下,他踏上回祖国的航程。回国后,他享受免费的教育,完成学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李成德老归侨也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归来的。他与四个兄弟回国学习,准备长大后报效祖国。他的父母在印尼开店,生活比较优越,但为了祖国能够强盛,毅然送四个孩子踏上回国的归程。他说:“回国后,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全免费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当时,我们国家并不富裕,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叶旭全介绍了自己1965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制造我国芯片的艰辛过程,令人感动。
理事长吴玉雷刚从失去爱妻的悲痛中走出来,主持了当天的会议。他也是上世纪50年代初回国的老归侨。
老校友陈天佑,从小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1953年8月,他21岁才进入集美中学,在80组学习。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他都享受助学金。他时不时收到同学送来的粮票、衣服和钱款。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大连海运学院学习海船驾驶。他今年已88岁高龄,是一名资深的老船长。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是姚逢时和陈淑瑾,也都已85岁以上高龄。陈淑瑾说,她是出生在集美岑头角土生土长的集美人。集美刚解放时,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派飞机对集美学村进行轰炸和扫射。为了安全,学校搬到珩山。她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在福州妇幼保健院工作,当妇科助产士。1950年,她入团,1953年入党。1954年,组织上保送她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学习医术,后来任瑞金医院的党委书记。她说,自己的成长凝聚了老干部的关怀,是他们把党的温暖送进她的心中。她一年到头没有一天休息,为病人治病一直到退休。退休后,她把医院的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办了老人大学,支持在职的医生创立多种专门的课题,为疑难杂症攻坚做出了成绩。她还把退休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党总支,开展多项活动。她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深感高兴!
12月21日,座谈会继续进行,发言依然热烈。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安达的故事从她父亲叶祖彬讲起。她说,她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举家从新加坡归来,在福州找了一个高薪的银行文员工作。父亲与陈嘉庚先生的公子陈厥祥结拜兄弟。在陈嘉庚先生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协工作期间,受厥祥兄弟的委托,父亲辞去了银行职员的工作,全身心地当起嘉庚先生的生活秘书,薪水降至每月73元人民币。这点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还有两位保姆,是很紧的,但父亲从无怨言,一直陪伴在嘉庚先生的身旁。
叶安达是长女,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9岁那年,她随父母定居集美。身为长女,她开始为父母分担了不少家务事。升入集美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先加入少先队,后入了共青团。高二时,海军东海舰队到学校招兵,她报了名,参了军,在部队当上了女子篮球队的中锋。一年后退伍回到集美,同班的同学都在准备高考。叶安达不安现状,加班努力学习,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顺利地考进了武汉大学电力系。
大学二年级,叶安达得了胃出血的毛病,住进武汉医院。父亲知道后,很是着急。嘉庚先生知道后,就叫她到北京治疗。在北京,她可以天天和父亲一起生活,还可经常看到陈嘉庚先生。她遇见嘉庚先生,就叫嘉庚伯,叫得很勤,嘉庚先生高兴得合不上嘴。在耳濡目染下,她深感这位和蔼可亲的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坚强的爱国者。父亲对他的细心照料,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嘉庚先生参加会议的文稿也常由父亲执笔,他还是嘉庚先生闽南话-普通话的翻译官。父亲一直陪伴嘉庚先生,直至1961年8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嘉庚先生的灵柩被送到集美,他一路参与护送。嘉庚先生逝世后,周总理握着叶祖彬先生的手说:“叶秘书,你长期照顾嘉庚先生,照顾的很好。谢谢你。”这是党和国家对她父亲的最高奖赏。
叶安达在北京就医近一年,身体痊愈后,回到武汉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华东电业局工作。她工作认真负责,成了电业局的骨干,许多重要和重大的设备的安装建设,领导都要她参加。退休后,她像父亲一样,爱党、爱国、爱校。她经常参加集美中学上海校友会活动,为校友会尽心尽力。
吴玉雷介绍了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参与保护周总理的经历。1955年,周总理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世界各种敌对势力,蓄意对会议进行破坏,大搞暗杀活动。国民党特务在中国代表团租用的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专机上安了定时炸弹。周总理在万隆,许多爱国华侨组织起来,保护周总理的安全。他们的爱国行动,可歌可赞。
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的吴智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对老归侨、老校友所讲的往事深为感动,希望以后还能参加此类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