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美过年
文︱周添成
在集美读书的岁月是难忘的。在那里遇上的人和发生过的事,一直储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今年春节,想仿效苏东坡先生“无事使静坐,一日当两日”,可是,我一坐下来就静不起来,在集美过年的那些往事,又接二连三地浮现出来。
从1952年到1955年,我在集美过了三个年,有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是除夕那顿年夜饭,二是校主发的红包,三是侨生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
除夕加餐,大饱口福。每逢佳节,诸如国庆、除夕等大节日,学校食堂都给我们加餐,尤其是除夕那顿年夜饭,内容丰富、分量十足,令人大饱口福。记得三年三顿年夜饭,其中两顿是一块大排、一个卤蛋、包菜垫底,一碗牛肉粉丝;另一顿是一大块红烧肉、卤蛋、青菜垫底,一碗虾皮蛋花汤。此外还有一个苹果。这些东西,今天看来很平常,上不了档次,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业待兴,条件十分困难,能有这样“大餐”,实属不易。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养老金,不差钱,想吃什么都买得起,幸福极了,但人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我要感谢校主,感谢母校。
一个红包,笑逐颜开。每年吃年夜饭时,高中38组乙班班长、新加坡归侨郑场就会把领取的红包分发给我们。一个人一万元(旧币,等于现在一元)。这个红包对于别人算不算大,我不知道,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大红包”。我当时享受三等助学金,一个学期除了伙食外,就只剩下5万元(现在的5元),一万元在我这个穷侨生面前好大啊!一万元到手,我当然笑逐颜开,还差一点手舞足蹈哩。如何处理这一万元?我每年都是这样安排的,一半在春节期间到街上饮食店吃两次海鲜炒面,一半买白糖。这样安排,说来有故事。我一向胃口好,嘴巴馋,每当助学金发放下来,我就跑去面店,炒一盘海鲜或是肉丝面,大快朵颐。说来有趣,大概我的行动让人发现,在评定助学金时,有同学提意见,说我和姚木松同学不该用公家的钱去上馆子。幸好班主任林生淑老师体谅我们,没有取消我们的助学金。
白糖,我买来拌豆浆。当时学校食堂每天清晨供应住校师生豆浆,每个学生一瓢,淡的,经济好的同学都自备白糖,吃起来又香又甜,让我这个穷侨生垂涎三尺。这回好了,我起码有半个月吃上甜豆浆了。感谢校主对侨生关怀备至,处处为侨生着想。
文娱节目,丰富多彩。集美学校是校主陈嘉庚先生出资创办的,又是以招收侨生为主的学校,有“侨生摇篮”的美誉。每逢寒暑假,国内生都回家度假去了,留下来都是无家可归的侨生。校主考虑得很周到,为我们组织旅游参观、夏令营、文娱活动,春节则举办文娱晚会。每年的春节晚会都安排在侨校礼堂举行,因为那里的侨生多,场地也大。说实话,三年的春节晚会,我只参加过一次。原因是我没有文娱细胞,五音不全怕唱歌,笨手笨脚怕跳舞,把课外活动当成负担。1954年的春节晚会我参加了,那还是几位侨生硬拉我去的,说是去给高中38组甲班的节目捧场的。那天晚上,偌大的礼堂挤满了人,集美本地人也来观看。节目确实精彩,有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地的歌舞,这些节目都是侨生自编自演的,充分表现了侨生的热情奔放、乐观开朗性格。演出过程中,台上与台下积极互动,热闹非凡,我也被吸引住了,竟看完整场演出,感到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