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学姐林英的丰釆

文︱任镜波

林英学姐是我在集美学校读书时,高我一年级的同学。她念财经,我读航海。我的先荆林翠霞是财经的学生,比她低一年。她们两人像姐妹一样,我们都叫她“林英姐”,而她对我们则直呼名字,不喊姓,写信时则称学妹、学弟。

林英

她是南安人,出生在一个很有文化、很有教养的家庭。她家故居的大门有一个很大的门匾,上书“问礼世家”四个大字。这是吴鲁题赠的。吴鲁是泉州以前很出名的一位状元。

从“问礼世家”走出来的都是文化人,其中有不少是嘉庚弟子。她的三哥、四哥,两位侄儿,一位侄女,都读集美中学,只有她读财经。她说:“也许冥冥之中,‘问礼世家’和集美有一条看不见的文脉。这条文脉,延续着几代人的梦。”

她于1950年考进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2年改为集美财经学校,现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1953年毕业。在校期间,她思想进步,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被推选为集美财经学校学生会主席。她喜欢文学,教她语文的戴光华老师,学识渊博、教学有方,使她对于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在福州工作。当时,毕业生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她在省土产公司人事科工作。我和翠霞结婚的时候,她和曾福成、黄月华等几位财经的同学还赶来祝贺。当时机关干部办婚事很简单,向组织写报告后,到婚姻登记部门一登记,两个人搬到一起住,向同事和亲朋好友分几块喜糖就了事了。她们看到我们住在教育厅的宿舍,新房里还有王于畊厅长等领导送的礼物,都替我们高兴,觉得很体面。

后来,听说她用工余时间补习数理化,于1957年考进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挑选到福州一中,尔后到福建教育学院执教。当时,高校毕业生,能被福州一中看上,那都是高材生。福建教育学院是培训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的机构,师资都是从省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中选拔来的。她能先后踏进这两个地方,其德其才不言而喻。

198310月,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海内外校友纷至沓来。报到的那一天,她和陈振群等20几位集美财经的校友一起来看我们。我们住在航专宿舍一号楼,两房一厅,厅里坐不下,有的就在走廊站着。这一次是“刼后”重逢,大家都格外高兴。她对翠霞说:“听说镜波在‘文革’中受到牵连,我和文华(她丈夫)也有同样的遭遇。”校庆过后,她从福州给我寄来一首感言诗:“素蕊多遭别艳欺,涵清守正辨几微,莲花本许塘中植,宁畏缁泥染素衣?”令人感动!

她于1972年到福建人民出版社工作。为适应新的工作,她利用编余的点滴时间,孜孜不倦地钻研编辑出版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没多久,她就当上海峡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评上副编审、编审,连续三届被聘为高级职称评委。1998年,我受李尚大先生的嘱托,和集美大学陈经华老师一起合编《爱国华侨黄丹季》,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特邀她审阅书稿。她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有疑问的地方就挂电话来了解,绝不想当然。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那段时间,我常去福州。有一次,我们陪李尚大夫妇去福州看望老校友,我约她一起餐聚。交谈中,李尚大对她的才华和敬业精神赞叹不已。李尚大对她拨冗审读《爱囯华侨黄丹季》的书稿表示感谢。她笑着说:“能为弘扬嘉庚精神做点事,是一种福气!”

她对翠霞一直很关心,多次问我为什么不带她一起到福州走走,看看老同学。2009127日,翠霞去世。她很伤心,写了一首《“忆秦娥·怀霞妹”——赠勤生巧红侄》:“朝霞出,秋波流慧辫儿拂。辫儿拂,鹭江远岫,校园明月。探骊天马深相契,霜寒鸿雁仙凡隔。仙凡隔,觅君何处,九重瑶阙。”我每次捧读,都潸然泪下。她常来信关心我的健康和生活,问我是跟儿子还是跟女儿一起住,子女孝顺否。告诉她儿女都很孝顺,她欣慰地说“你和霞妹教育有方。”

她对校主陈嘉庚先生非常崇敬,非常热爱集美母校。1988年,集美财经学校福州校友会成立,在福州市(包括八个县)的财经校友1200多人,到会的有800多人。她是副理事长。筹备过程中,他们召开了四次筹委扩大会和七次筹委会,她每次都参加。成立大会后,她给《集美校友》写了一篇报道。报道写道:“集美财经学校福州校友会,是在集美校友总会和母校校友会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成立的。”字里行间,足见她对母校、对集美校友总会的深厚感情。她对《集美校友》的评价很好,她说:“《集美校友》越办越好,很规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013年,集美学校100周年校庆,同时举行第三届全球集美校友联谊大会。她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应邀参加,但非常关心庆典的情况。事后,我给她寄了庆祝活动的资料和纪念品,她非常高兴。她看了第三届全球集美校友大联欢的光盘后,兴奋地给我挂电话说:“太热闹、太精彩了。代我买10盘,我要送给在福州的校友,我还要请一些同学来一起看录像。”

她在福建人民出版社辛勤耕耘20个春秋,硕果累累。由她编辑出版的图书中,就有十几种在省级以上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奖。

她送我一部她任责编的《中国古代文论类编》。这是一部大型工具书,上下两册,全书120万字,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及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在北京优秀图书授奖大会上,肖克将军给林英颁奖时,脱口说道:“雍容典雅,书如其人”。她还送我一套也是她任责编的《冯梦龙丛书》,包括《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古今小说》。这套丛书,以其忠于原著、精心编校,一时成为畅销书。印数一百多万册,远超他社,为海峡文艺出版社赢得丰厚的社会效益。她编的《寿宁待志》,更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因为这本书在国内早已失传,是由她发现并经多方查证、整理、点校而重新出版的。这部《寿宁待志》收录的冯梦龙诗作,比中国社科院编的《中国文化史》中的冯氏诗作多三倍。前者有8首,后者仅2首,而且其中一首尚待查考。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人李一氓先生称赞:“福建出版社有眼光”。她著述的《冯梦龙政治思想初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讲述过冯梦龙在福建寿宁为官的故事,他说冯梦龙是好官。

林英姐是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人事部编写出版的《中国人才辞典》收入“林英”辞条。她曾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唐代文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会员、福建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主编过《诗词丛书》。她曾给《集美校友》撰稿,写过《沁园春·重访集美——缅怀陈嘉庚先生》《望海潮·集美颂》《蝶恋花·美哉奎霞》《清平乐·喜迎弘孝年》《民族女英雄李林颂(五古)》《嘉庚颂》等。其中有的曾在《福建文艺》、福建《诗词丛书》发表,好评如潮。我很喜欢读她的诗词,文与心一,衔华佩实,辞理兼备,可师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