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记厦钨新能源研究院分析技术研究室主任 集美工业学校校友魏丽英
文︱陈 捷
在学校,她是优秀学生干部;在单位,她是优秀员工;在家里,她是孩子的好榜样;在母校老师眼中,她心存感恩回馈母校,全力推动校企合作。
魏丽英只是一名中专生,但她带的团队中,研究生占一大半。最近,她打算再招一个博士,壮大团队。
魏丽英是厦钨新能源公司最权威的检测人才之一,整个公司只有5位首席工程师,她是其中一个。她带领的团队所研究的新能源材料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她是如何带领这一班研究生的呢?又是如何在与众多高学历同事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室主任、首席工程师的呢?
面对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魏丽英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件事改变了她的命运。

选择:在留校与到厦钨之间,她去了“外面的世界”
“一转眼,已经31年了。”魏丽英至今记得,1989年,她以所在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当时的国家重点中专——集美轻工业学校。
“那时的我,充满对厦门的憧憬。来厦门前,我听过《鼓浪屿之波》,觉得厦门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所以很向往。”魏丽英说,当时她选择的是分析专业,但开学后,听老师讲解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时,她愣住了。她觉得好难,感觉自己好像选错了专业。尽管不太喜欢这个专业,但她还是很认真学习,因为她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就要好好读。
第一年,她读得不错,期末成绩名列班级前十名。第二年,她继续进步,当选副班长,兼学生会治安委员。第三年,班干部重新选举,她当上了班长。
求学四年期间,魏丽英不仅认真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尖子,还积极参加实习,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她去厦钨作毕业前实习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为她最终留在厦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时,魏丽英有很多其它的选择机会。老师曾建议她留校工作,但是,她经过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厦钨。“我毕业了,不想再留在学校,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时,厦钨所在的海沧属郊区,是厦门市比较偏远的地方。魏丽英的妈妈从老家到厦门看望女儿,从集美火车站下车后,还要再坐两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厦钨。
刚进厦钨,魏丽英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先后在车间控制室等两个岗位做了一年半。那时,她所在的车间新人大都要上夜班,实行“三班倒”,即两天小夜班、两天白班、两天大夜班轮着上。大夜班是要熬夜的,要从夜里12点一直上到第二天上午8点。
魏丽英不知道自己会在车间待多久。工作一年半后,春节将至,公司总经理去车间给工人们拜年,从魏丽英身旁走过时,发现了她。总经理对魏丽英说:“我认识你,你是学化学的。怎么在这个岗位?专业不对,你应该在实验室。”
没多久,魏丽英就去了新岗位,到公司的实验室工作了。
成长:“两件事”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
魏丽英待在钨业集团26年了,她是如何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公司顶尖的技术人才的呢?
魏丽英说:“有两件事,让公司同事认识了我,也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
第一件事是,魏丽英刚进公司不久,公司举行关于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大型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魏丽英的强项。她记忆力好,又勤快,愿意多花业余时间学习,所以知识点背得又多又快。公司连续两年的知识竞赛,参加的团队很多,但魏丽英带领的团队两年都得第一。而在这个“第一”的团队中,魏丽英又是绝对的主力。她在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令全公司同事印象深刻。这也为后来她参加公司的干部竞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件事是,魏丽英爱写文章。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频频给公司的内部刊物投稿,不少文章受到了同事们的欢迎。比如,她写了一篇题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的文章,建议公司加强员工教育,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些文章发表在企业内部刊物上,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让人印象深刻。
就是这两件事,使公司很多人重新认识了魏丽英。魏丽英认为,“外界认识+专业能力”是竞争力的关键。而这两件事,让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让外界充分认识了她的能力。
2001年,公司开展竞聘活动,她报名参加,最终脱颖而出,当选为公司质管部班长。
魏丽英很快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但她并不满足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还利用周末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并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厦门大学成教学院,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知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5年,魏丽英又迎来了一个机会。当时,公司筹建实验室,要提拔一名员工担任副经理,负责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魏丽英专业能力强,最终被公司选中。
魏丽英遇到很多困难。她不但要负责筹建实验室,规划实验室的空间设置,要负责采购以及组建团队,要负责招聘工作,还要跟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千头万绪,没有一件事情是省心的。不过,魏丽英经受住了考验,她的个人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
2009年6月,魏丽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她被提拔为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副主任。
魏丽英不仅重视自己的学习,还很注重部门员工的培训和成长。这些年来,她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无论到哪个部门,都会抓员工培训工作,编制员工培训教材,和员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017年8月,魏丽英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岗位,担任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分析技术研究室主任。公司同事说,研究院是公司的研发部门,汇集了公司各个项目最优秀的人才,是公司的“特种兵”,而魏丽英就是这群“特种兵”的领头人。
回馈:感恩母校,全力推动校企合作
在同事眼中,魏丽英是一个知识渊博而行事干练的人,是“努力、高效、认真”的好榜样。公司每年的岗位考试,她大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每一次考试,每一项工作,她都很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因此,她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
“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所以,勤快、多做,才会有更多机会。”魏丽英说,她的人生观就是力所能及的事要多做,要多动手、多思考、多学习。
同事视魏丽英为榜样,母校老师对她赞不绝口。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毕业后,对母校“产教融合”工作持久、热心、全方位的推动。长期以来,魏丽英不仅关心学校的发展,还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能训练等方面非常热心,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魏丽英所在的公司,有不少员工是原轻校、化校的校友。通过校友的口口相传,她在两所学校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十几年来,从参观、学习、交流,到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再到学校非常急需的实习、就业,魏丽英都竭尽所能,全力推动。
魏丽英毕业几年后,原集美轻工业学校职业技术鉴定站成立。她组织了一群员工前去捧场,为鉴定站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实例。后来公司举行企业等级考试,她请来原轻校、化校的老师给员工上课、进行培训。校企合作就这样开了好头。
从2007年至今,魏丽英担任原轻校、原化校、集美工业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为“产教融合”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原化校进行国家示范校建设,当时担任公司检测中心副主任的魏丽英,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学校工业分析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
钨业集团每年都会招收集美工业学校的毕业生,2017年一下子就要了17个,这和魏丽英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魏丽英说,她感恩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教诲,所以尽自己之所能为母校、为学弟学妹做点事情,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