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侪的榜样
文︱郑俊杰
最近,《集美校友》刊登了任镜波永远名誉会长的《尊敬的杨惠碧大姐》和杨惠碧大姐的《盛世庆典感怀》两篇文章,拜读之余,颇有感触,也有些心得。
记得两年前,读陈经华的《嘉庚弟子》,引起一连串的思考。这是一部以任镜波为中心人物的传记,塑造了一批嘉庚弟子的群像。作者在序言中深情地期待千千万万个嘉庚弟子的出现,共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贡献。我想,孔子办学,以有3000弟子、72贤人而流芳百世。而陈嘉庚倾资办学,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超百所,其弟子和贤人当有数万之众。《嘉庚弟子》这个书名起得好,很贴切,能激发嘉庚弟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学习校主的精神,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嘉庚弟子也有不同的层次。但,我认为,一个接受过陈嘉庚先生教育的人,只要他在行动上表现出其心中有嘉庚精神,便可称为嘉庚弟子。
我有两位熟悉的老友,一个是杨惠碧,一个是陈少斌,他们的事迹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两三年前,我就想结合他们的事迹,写一篇读《嘉庚弟子》的读后感,说明嘉庚精神影响之深远。
杨惠碧和陈少斌有两个突出的共同特点,足以说明“诚毅”校训深入人心,光芒四射。
在“左”倾思想泛滥期间,他俩都受过长达20多年的不公正对待。但他们没有被多舛的命运击垮,而是在“诚毅”精神指引下,千磨万击更坚韧。他们把自己当成一把钢刀,把被监督下的劳动当成是磨刀石,砥砺磨炼,把自己的革命意志越练越坚强,同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国家创造财富。他们的表现获得党和群众的认可。在长达二十多年,数千个日日夜夜里,他们边劳动,边挨斗,每月只拿12元的生活费。在这样艰难痛苦的条件下,杨大姐居然荣获了15张奖状。
平反后,他们下决心要把失去的20多年时间“补回来”,为党多做工作。他们勤奋工作,加班加点,夜以继日;见好事就主动干,遇困难群众就主动帮。杨大姐的丈夫是一家国企老总,但她从不搞特殊,不养尊处优,而是什么活都干,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她是公司的好员工。知道内情的人,无不称赞周总和杨姐的为人和他们带出的好家风。在市人大信访处工作时,为了群众的利益,杨惠碧管了不少可管可不管的事,为党的凝聚人心工程添了砖加了瓦,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她担任过几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她经常从离休金中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为大家做善事。她做的好事一箩筐,多次被评为“先进”。
陈少斌不遗余力地向海内外宣传嘉庚精神,写了很多关于陈嘉庚和陈嘉庚研究的文章,结集出版的就有三部。他参与创建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都是牵头人;为集美地下党党史的研究作出显著的贡献,被评为福建省党史先进工作者。
杨惠碧和陈少斌的事迹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启示。我觉得只有党性不泯、性格坚毅刚强的人,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自我抚平创伤,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我曾见过一个这样的人。他是开“帽子公司”的。在批斗他人时,他既积极又慷慨激昂,无偿送出一顶又一顶大帽子。可是轮到他挨斗时,却经不起考验,两个回合下来,就受不了了,从人间消失了。呜呼!己所不欲,何施于人?
我曾和杨惠碧大姐谈过嘉庚弟子的问题。我说她是嘉庚弟子,想结合她的事迹写一篇《嘉庚弟子》读后感。她听了,大不以为然,说所谓嘉庚弟子是陈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的大人物。她是小人物,排不上号,不能写。我不赞同她的观点,但看她那么谦虚,我不敢造次,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放弃了写读后感的念头。
读了任镜波写的《尊敬的杨惠碧大姐》,我原来的想法复活了。既然任老亲自执笔,为她照“个人像”,我当然也可以顺势说上几句。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总书记的教导,使我的思想认识再次升华。一个党员,身处逆境,能否继续奋起,考验着其党性。
我想,杨大姐和少斌同志就是总书记赞扬的那种“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的好党员,也是陈嘉庚校主的得意门生。
有位伟人也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哟!难在何处?难在我们生长在复杂的社会里,有强大的、健康的主流,但也有各种诱惑和陷阱。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忘记初心,随波逐流,就可能受腐蚀而腐败下去。党性是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而自然增强起来的。杨大姐说得好,是党的培养、教育和锤炼,使她勇敢坚强;是嘉庚校主的教诲和“诚毅”校训的指引,使她永远牢记要替国家、民族做事,努力为人民服务。她的经验看似平常,却很宝贵,就是要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嘉庚精神的熏陶,才能自觉做好事。如今他们都已年届九旬,但仍好事做个不停。他俩是难得的好人,是吾侪学习的榜样。
祝好人一生平安。但愿人长久,年年拜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