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奖品:一本作文簿和两刀稿纸

文︱周添成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珍藏了66年的学生作文簿,这本作文簿未曾使用过,只是在首页上写着两行字,第一行是“奖给”,第二行是“优秀通讯员周添成同学”,落款处盖着集美中学学生会的印章。这样一本平平常常的学生作文簿,加上两刀稿纸,就是我回国以后第一次受到表彰得到的奖品。

1952年至1955年,我就读于集美中学高中38组乙班。高一下学期,我被班里同学推荐为学校黑板报通讯员。虽然这个头衔微不足道,但是这份工作我喜爱,因此干得很起劲。一个学期下来,我除了用真名以外,还用四五个笔名,写了近40篇通讯稿子。黑板报一周出一期,几乎每一期都有我的文章,经常是一期刊发我写的两三篇报道。在那一次受表彰的同学当中,我投稿数量最多,刊用率也最高,所以我得到那份荣誉,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黑板报所起的宣传鼓动作用,不可小覷。学校的黑板报就是学校的周报,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所以在黑板报前面,经常有老师、同学驻足观看。黑板报由学生会主办,老师指导,从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到通讯员、抄写员,都由同学担任,没有任何报酬,纯属义务劳动。奉献精神是我做好通讯员工作的推动力。当然,我爱爬格子,当通讯员写稿子,正合我意。那时候,我一心想当作家,为了梦想,风雨兼程,课余时我躲在餐厅最不显眼的地方读书写作。当时读了不少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静静的顿河》等。我为黑板报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有几篇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我写的一篇报道,反映当时侨生的思想动态,编辑部加了按语登出来,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厦门日报》集美通讯组组长谢传堆同学称之为“权威之作”,因而吸收我为该通讯组成员。又如我写高中38组乙班李泉水同学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的报道,对被报道的同学是一种鼓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以为,我能够把写作当作一种“细艺”(小小的兴趣),而且坚持到今天,经常给《集美校友》撰稿,是这段时间养成的习惯。以后,我和高中39组的郑添土同学还共同主编过学校的黑板报。

最后说说那天颁奖的情景。那是19536月底的一天下午,学生会召开总结大会,全校同学都参加。颁奖是大会最后的一项程序,主持颁奖的是学生会副主席王忠明同学。获奖人数不多,好像只有四五个人,我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头一个。听到王忠明念到我的名字,我上台领奖时,因为紧张,心跳得很厉害。虽然在马来亚华校念书时,我学习很好,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经常上台领取成绩报告单,但那是在一个班级几十个同学面前,领的是成绩单,而这回是在全校近千名同学面前,领的是奖,显然大不一样,用“受宠若惊”形容不为过。这也正是这个奖项和这份奖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