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南侨机工的意义
文︱陈毅明
当年,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关于征募“驶机”、“修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一发表,南洋华侨青年立即响应,踊跃报名,在七个月的时间里就有3000多人应募,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响当当的群体:南侨机工,分15批奔赴战火纷飞的中国。

陈毅明作《南侨机工的意义》讲座
南侨总会、陈嘉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号召力?陈嘉庚不是生意失败了吗?那些风华正茂的华侨青年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回国服务抗战,有家长不同意的甚至以跳海自杀表示心已铁?刘贝锦放下了正鸿图大展的事业,王文松舍弃了何其难得的高薪酬待遇,而忍心抛家别亲的感人事例就更多了。
他们在国与家、忠与孝、利与义之间的选择,为什么是那样果断?
南侨机工出发时,为什么总是人潮似海,欢声雷动?
槟城司机公会有一位姓洪的老人告诉我,有一次机工团员们从姓周桥码头下船出发,要去新加坡集合,因为欢送的人太多,结果桥断了,而人们的热情不减,口琴声、歌声、锣鼓声、欢呼声和着声声的祝福,响彻云霄。
洪老先生那时16岁,他说:“福建、广东许多地方都被日本人占了,有的地方惨遭日本飞机轰炸。音讯已断,不知道家乡亲人怎样。许多人都想去救国。有国才有家。看到南侨机工雄纠纠出发回中国去打日本,非常羡慕,感到他们真有福气,无尚荣光!”
旧中国虽然积贫积弱,但华侨认这个娘,爱这个娘,在乎这个娘的安全与尊荣。华侨谋生海外,切身感受到弱国无外交而成为“海外孤儿”倍受凌辱的悲怆,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南洋华侨一直警惕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勿忘五·九国耻”六个字,镌刻在厦门大学校舍的奠基石上,镌刻在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家里的筷子上,也深深地烙在了我这代华侨小学生的心坎上。
1931年的“9·18”,日本开始直接大举武力侵略中国。
可是大敌当前,我泱泱大中国,四万万同胞,竟然还在进行着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军队还把剿灭共产党当成首要任务。只有个别将领率部抵抗日本侵略,寡不敌众!
南洋华侨痛心疾首,函电交加,吁请国内各方停止内争,团结对外。
荷印(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的华侨社团联名发出这样一封电报:
“南京国民政府钧鉴:
东北沦陷,久未恢复,侨民痛切,近伪国且变本加厉,万难再忍,恳请出师收复,并望领袖诸公,暨武装同志,化除私见,当轴共济,以慰侨望。”
中国内斗,日本得利。日军仅以2万兵力,从1931年的“9·18”到1932年2月5日的4个月又18天,就一口气吞下面积三倍于其本土的中国东三省。接着不断向南进犯,竟于1937年12月占领了首都南京,到1939年11月,日本已占领了中国15个省,1/3的领土;控制了75%的现代交通线;封锁了全部港口和海岸线,并频频出动飞机轰炸陪都重庆。
祖国陷于劫难,无数同胞被残杀,城市村社被摧毁,田园荒芜,几千万难民饥民在绝望中挣扎!国将亡,族将灭,华侨将沦为亡国奴!
终于,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备受亡国、灭族的危机感和耻辱感的煎熬逼迫、忍无可忍的关头,1936年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携手相谋,团结各路武装和爱国党派,把海内外的中国人最大程度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激发起义无反顾、共赴国难的高昂斗志。
中国的抗日战争转入到持久的全国人民的抗战。
正是在这前后,滇缅公路建成,我国西南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开通了,汽车也有了,只是缺少汽车驾驶员和组装、修配人员。
也是在这前后,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印尼侨领庄西言的建议,通知陈嘉庚组建南洋华侨抗日救国的总机关,要求他“筹备一切”。陈嘉庚接受了国府的这项命令,于1938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南洋各属(南洋各地除暹罗外当时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华侨代表大会。
于是,以慈善社团为形式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成立了,1200多个救国团体、800万侨胞团结在陈嘉庚麾下,以财力、物力、人力,抵制日货的行动和反对侵略、捍卫和平的国际舆论,支援祖国抗战。
陈嘉庚急国家之所急,遵照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的指令,按照规定条件组织南侨机工,分批派遣回国,为抗战后勤保障建奇功。
每一批南侨机工,都在侨胞们万人空巷的簇拥下,高唱《告别南洋》,抒发满腔悲愤和为定倾扶危而破釜沉舟的豪迈,踏上漫漫征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侨胞们期待着他们消灭敌人,胜利归来。这是写给他们的部分临别赠言:
“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做亡国奴!”
“莫惊慌,莫彷徨,莫逗留,
准备我们锐利的刀枪,
总有一天,不杀到东京,也要血染辽宁!”
“拿您的血和肉去收回祖国的失地,
争取民族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南侨机工背负着侨胞们沉甸甸的嘱托,背负着“矢忠矢勇,埋头苦干,为八百万华侨争体面,为国家民族争生路”的信念。
他们忠于职守,以车为家,遇到敌机空袭或桥被炸断,困在路上断粮断水甚至长达13天,始终与车及车上的物资同存亡。
机工老人苏荣禄告诉我,有一次他从昆明载一车汽油去南宁,在回程途中遭遇日本飞机扫射,同行的三位战友不幸牺牲了,而他自己还活着。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向死难的战友敬个礼,抑制住悲伤,跳上一辆塌了顶的车,躬着腰开回昆明。
南侨机工的意义,不仅仅是不避艰苦、不畏凶险、不怕牺牲,尽职尽责,保障了滇缅公路“输血管”的畅通;也不仅仅是运送了数十万吨的物资,或获取了多少日寇情报,帮助盟军准确摧毁敌军基地。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可歌可泣,展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闪烁着反对侵略、捍卫和平的国际道义精神的耀眼光辉。
南侨机工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鲜明的历史标帜。它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精诚团结、坚韧抗敌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华侨国民自觉精神空前振奋的体现,也就是中华魂强大内聚力的体现。
中华魂的强力凝聚,面对强敌,竖起脊梁,振起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阳刚之气,与寇仇作殊死奋战。这是中国全民族持久抗战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往直前的不竭原动力。
人,一般都有族群认同的天性。按肤色、血统、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等区分你我。这种现象还将长久存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不认同自己,认不清自己的爹娘和祖宗,就失了根,没有了魂,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时会被剥夺,会丢失。
我想,这也是南侨机工这个历史标帜的现实意义。
在马来西亚,华族魂的强力凝聚,终于匡危扶倾,捍卫了自身母语和文化的运用与传承的权益。这就是例证。
谨此,纪念南侨机工回国8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
祝愿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鸿图大展,祝愿在座各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