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集大陈嘉庚研究院

——201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立项情况综述


20191021日,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公布201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立项情况,共有12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总金额高达95万元。此次获得立项项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与陈嘉庚相关的研究。

董立功的“《陈嘉庚年谱长编》编撰”以陈嘉庚的生平为研究对象,拟将散见于期刊、报纸、日记、年谱、书信以及地方文史资料中的陈嘉庚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完成《陈嘉庚年谱长编》一书的编撰。何伟琼的“陈嘉庚避难东爪哇撰书颂南侨”将重点围绕陈嘉庚在印尼东爪哇避难期间撰写《南侨回忆录》的经历展开研究。赵龙的“英属马来亚时期(1785-1957)港口城市华人聚落形成及其发展研究”聚焦英属马来亚时期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港口城市中华人聚落的形成及其发展,拟采用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建筑学的视角研究聚落现象,通过对华人聚落的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华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动力机制和人居形式,厘清特定时代背景下华人族群、人口基数、多元文化、经济发展和殖民地政策规制对华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催化作用。杨建华的“陈嘉庚学术史研究”综合运用以“人”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对20世纪以来陈嘉庚学术史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陈嘉庚思想与活动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学术研究的主要问题、学术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和评析。宋强的“百年学村,百年体育”从学村体育的视角梳理集美学村体育发展历程与脉络,阐述集美学村体育的实践特色与发展特征,并总结集美学村体育文化遗产与嘉庚体育文化内涵。郑锦怀的“闽籍华侨翻译家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争通过史料挖掘和文本分析,系统梳理闽籍华侨翻译家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并总结中国文化得以成功走向世界的路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李颖的“近代华侨在闽美育教育实践、理念及其当代价值”重点研究近代海外华侨在福建开展的美育教育活动,以望总结其美育教育理念,并获取对当代美育的启示。林婉娇的“从《郑孝胥日记》看清末驻日外交官‘日本体验’折射下的在日华侨社会”,特以《郑孝胥日记》中的记载为线索多角度展开对当时在日本华侨社会时态的考察。黄燕青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长崎的传承与重构”准备从长崎中华街、中国寺庙的历史变迁及功能流变,以及长崎华人的传统祭祀活动等来分析中华文化在日本长崎社会的族群性变化及其社会功能的流变。李爱云的“从辜鸿铭、蒋彝、林语堂、凌淑华旅居英伦看海外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机制”将以近代中华文化西渐的四位代表人物辜鸿铭、蒋彝、林语堂、凌淑华为切入点,探讨海外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机制。梁新娟的“‘海丝’视域下中日海上贸易中的唐通事研究”拟围绕“海丝”视域下唐通事形成的原因、历史背景,唐通事的出身、构成及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闽、粤、浙、苏、鲁籍唐通事在中日海上贸易的历史作用及特点,唐通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促进日本社会发展等问题开展研究。

12个项目的主持者均有比较扎实的学术积累和一定数量的前期成果。以“《陈嘉庚年谱长编》编撰”为例,项目主持者董立功在期刊、报纸、日记、年谱、书信中搜集了大量与陈嘉庚相关的史料,并在《福建日报·理论周刊》《关东学刊》等报刊发表了《陈嘉庚在延安的七天八夜》《陈嘉庚办学的前期“演练”》《徐悲鸿为陈嘉庚画像》《陈嘉庚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等学术论文;以“陈嘉庚爱国主义教育的儒家思想基础研究”为例,项目主持者庄丽榕长期从事陈嘉庚教育思想研究,并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了《陈嘉庚教育的思想基点及成因分析》《陈嘉庚教育的儒学思想基础研究》等论文;以“陈嘉庚学术史研究”为例,项目主持者杨建华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并在《集美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陈嘉庚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历史及特征》《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学制嬗变》等论文,这些成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