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卢燕:百年长青,常青

文︱吴梅影

“建南堂”“上弦场”“群贤楼”……说着这些建筑的名字,眉间飞舞的是强烈的喜悦,心中涌起的是“嘉庚弟子”的一份自豪、责任和担当。

我们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群受惠于厦门两所大学——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学子,以及集美小学和集美中学等校的毕业生,统称为“嘉庚弟子”。

1125日下午,和几位从上海赶来的“嘉庚弟子”、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以及本地校友一起,陪同前来厦门担任第28届金鸡百花奖嘉宾的著名影星、“北美地区百大杰出华人”、奥斯卡金像奖终身评委、93岁高龄的卢燕女士共游厦大。

白云在蓝天上轻轻飘荡。一位学弟对卢燕女士介绍道:“嘉庚先生,为厦门大学修建了许多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每一处楼群,多为一字排开的横向五座楼,被称为‘一主四从’,即中间一座主楼,其余四座分列其左右。”

喜欢建筑的梅影抢话说道:“卢老师您瞧,近百年了,房屋、操场依然这么美。嘉庚建筑多采用闽南本地出产的坚硬的乳白色花岗岩完成其厚重的屋体和台阶,周围红砖镶嵌,乃是遵循嘉庚先生指示:“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红砖白石,雅致、和谐、美观、宜居。内部结构多为西式,屋顶却采以中式,即是‘三川脊’的闽南特色屋顶。

听到这些,大家抬眼望向屋顶,发出会心的微笑。

楼群周围遍植花树,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移步换景,与周围的湖山相映带的手法,人在景中,景在眼中。

边走边聊,有歌声,有欢笑;上弦场弯弯,白云悠悠,好像听懂了我们的话语——

“卢老师,若干年前,我在集美航海学院担任教职;也就是在1992年前后,到厦门大学读书。有一位来自澳洲的好友,他的中文名字叫作“雷捷德”,我们亲切地把他称作“雷老师”,他为了教我学习英文,赠送我英文版谭恩美女士的两部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和《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书中母亲的形象,给我留下甚深印象……”

话未讲完,学弟接话说道:“呀!看过《喜福会》的人!卢老师,梅影才是您的资深粉丝呢。”

“当然是喽,一直迷卢老师,看过您好多部电影,读过关于您的许多的资料。《喜福会》中的安美,多美的母亲。足以感动铁石心肠的催泪电影,卢老师您演得多好。”梅影竖起了大拇指。

由卢燕担任角色、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于19939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由王颖执导,美国Hollywood Pictures出品,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前,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移居美国的华裔母亲,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艰难地挣扎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时光之中,华裔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又说起卢燕早年与义父梅兰芳先生的深深情谊,以及移居美国之后,提携中国影人如李安、章子怡的诸多高尚义举。1978年卢燕还与昆剧、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在香港艺术节(Hong Kong Arts Festival)上同台表演过昆曲《牡丹亭》。1982年,她与归亚蕾等合作演出了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游园惊梦》,她的青衣戏得自梅兰芳大师亲传亲授,因此剧中几段昆曲演唱可谓驾轻就熟。

多么美好的下午,清风悠然,芙蓉湖水泛着微澜,众多“嘉庚弟子”围绕着卢燕女士尽情畅谈,一起呼吸着厦门清新的空气,与温暖冬日金色阳光、与绿色植物亲密接触。

傍晚时分,一行人又来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观座谈。

说着老榕树,说着凤凰花开,说着卢燕一生传奇,说着母校的美好,继往开来,艰辛年代的百折不挠。

说着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已将近百年了;而卢燕女士,亦是93岁的耄耋老人。回首母校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回首卢燕女士至今不辍的美好的从影经历,大家齐声祝愿母校更加美好,祝愿卢燕女士健康长寿。

卢燕近50年的演艺生涯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介绍到了西方世界,同时,也将各个时期极具西方特色、又符合东方审美的高雅艺术和流行文化作品带到了中国。她是百年之内,中美文化传播的一座桥梁。

“只要我还演得动,我就是属于舞台的。”金秋的话剧舞台上,一部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好作品,成为北京与上海观众热议的“文艺话题”,这就是由何冀平编剧的话剧《德龄与慈禧》。在这部众多明星云集的戏中,最为闪亮的名字,莫过于近93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卢燕了。耄耋之年,重登话剧舞台,整整三个小时的演出里,她的戏份就占了三分之二。观者无不被其雍容的气度,精准的表演与深厚的台词功力所倾倒,为之赞叹不已。

学弟大声问卢燕女士:“厦门大学美不美?”

卢燕女士笑微微答道:“美,美。”

人与校同,人与花同。

毕业于集美中学初中部的“厦二代”、专门从上海赶回来拜谒卢燕女士的李小妹响亮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卢奶奶依旧是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