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餐桌文明的故事

| 陈新杰

陈嘉庚精神是华夏土地上生长的一株奇葩,他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润沾了西方文明思想的雨露。因此他的思想总是超前,在餐桌文明上又可见一斑。

实施公勺公筷分餐制

陈嘉庚先生早年跨出国门闯荡商海。在生活中他发现西方用餐的文明卫生,对中国传统用餐方式有了自己的见解,当时他进行了论述:我国人同席共食,如一碗汤一盘菜或鱼肉,共取饮食,各执匙箸,沾染口涎,复取汤菜,至筵终必经多次,该汤菜受多人匙箸之共染,已成混合口涎质,若共食之人,未有疾病,自无妨碍。倘有疾病,或甫染未剧发,常能互相传染,速者如疫症时气,较易发觉,其他或绝细微,日积月累,身体康强者可抵抗无恙,否则难免受损害,设不致短促寿命,亦必阻碍健康。惟事由极细微而来,眼力不能看见,故咸不知戒惧。兹举一事而言:譬用一碗清水,三人各用匙箸共饮食,每人口涎或染红,或染黑,或染黄,取饮数次,尚未完之清水,必被匙箸混染多色,而非清水矣。兹若改善共食,除旧弊习,简单办法,只加备数件公用匙箸,不使直接沾染口涎,既适卫生,免加毫费,无论家庭会食或宴客,咸都便利。希望各处卫生局及社团领袖,积极提倡。

他率先在自己的家庭和他办的公司、学校实施公勺公筷分餐制。1920年日本作家佐滕春夫来到集美学校参观。集美学生就餐的情形给佐滕春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他们用分菜专用的长筷子,把大盘中的菜夹至自己的小盘,然后用自己的筷子再吃。佐滕春夫说,他特意记下公筷分餐一事是由于这与中国人的一贯作法——用各人自己的筷子夹同一大盘中的菜吃——很不相同的缘故。这一定是重视卫生之故。


锅要净 盘要光

1958年,陈嘉庚的儿子陈国怀带着儿子陈联辉回到集美与陈嘉庚共同生活,祖孙三代同桌共餐。“阿辉,你知道吗?郎厝郎(咱家乡人) 都说吃饭碗底留饭粒,脸上是会长麻子的,你可要注意了,哈哈。”“阿公,我知道了,吃饭碗底一定不剩饭粒。”“你真聪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陈国怀父子返乡后与陈嘉庚第一次同桌吃饭时爷孙俩的对话。

第一天每用完餐,陈嘉庚便要陈联辉收拾餐桌,把碗筷锅盘送到厨房刷洗,把所剩的饭菜交给炊事员陈玉坤,以下餐加热重煮再吃,并要陈玉坤煮少些。第二天用完晚餐,陈联辉开始收拾饭桌。“阿辉你有没有告诉玉坤叔应少煮些?怎么今天又餐餐都有剩!”“阿公,有啊。”“那你告诉他应再少煮些!”

第三天午餐后,见到盘上又有剩菜,锅里又有剩饭,陈嘉庚生气了。“阿辉,下去把玉坤叔叫上来!”“是!”“玉坤叔,阿公生气了,要你立即上楼去。”陈联辉和陈玉坤来到陈嘉庚的面前。陈嘉庚指着饭桌上剩下的饭菜说:“要你少煮些,你有没有少煮?为什么又是有剩!”“有呀!就以米说,第一次每餐少放半两,第二次又是照样少放半两,已经每餐都少放了一两米了!”陈嘉庚有些疑惑,可还是接着说:“只要每人节省一两米,(全国)将近六亿人民合计起来,那数量才是惊人!”“这样吧,每餐再省半两,正好每人每天节约一两半。”陈嘉庚说完,陈国怀父子及炊事员也都没再说什么。

陈玉坤与陈联辉一起把碗筷及剩余饭菜端到厨房。“阿辉,你们食量真是那么小吗?我已一减再减,为什么还有剩?”“我食量不会小,每餐剩下的饭菜, 我全吃下也没问题,只是阿爸说,与长辈同桌吃饭,不能放肆,要悠着点,懂分寸,饭菜要留点底。”“哦!原来如此,年轻人没吃饱饿坏了身体可不行呀!我就按原定量煮,如果没吃饱,我再多煮些,可你和你阿爸一定要吃饱吃完,不能再有剩余,否则会害我再被你阿公批评的。”

当天晚餐,饭菜摆好后,陈嘉庚的脸又变得严肃了,且是少有的严肃,显然是因饭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陈联辉和陈国怀不敢多言,只管吃着。结束时,菜盘上的菜吃个精光,饭锅里也颗粒无剩,陈嘉庚的脸露出欣慰的笑容。陈联辉正要收拾碗筷,陈嘉庚突然一脸严肃,说:“中午剩下的饭菜怎么没端上来?”“阿公,中午的剩饭菜端到厨房后,我就全吃掉了。”这时,陈嘉庚高兴地对陈联辉说:“囝仔人(闽南语称未成年人),就应该这样能吃饭,会捡拾(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