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陈嘉庚创校友会
1918年集美师范、中学开办后,校主陈嘉庚高瞻远瞩,谋划创设校友会,旨在团结教育界为教育事业共同奋斗,又为筹划教育经费及征集教材等。1920年5月22日,集美校友会举行成立大会,陈嘉庚出席并致词。大会推举集美学校校长叶渊任集美校友会会长,陈嘉庚为名誉会长。
1920年10月校友会会刊《集美学校校友会第一期杂志》出版,此为《集美校友》杂志的前身。

集美学校校友会第一届职员合影(1920.6)

↑1920年10月,校友会会刊《集美学校校友会第一期杂志》出版,刊登校友会简章,确定校友会会员为“曾任及现任本校教职员、本校学生及毕业生、曾以能力或学说赞助本会由本会会员介绍经评议部承诺者”。(1920.10)
集美各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1922年,新加坡校友分会成立;1925年,校友会厦门分会成立;1929年,水产航海学校校友会成立。此后,各地校友、各校校友纷纷成立分会,集美校友会开枝散叶,遍地开花。

↑1922年,南洋校友会在新加坡成立。前排左4为陈嘉庚次子陈厥祥(1923.1.1)

↑厦门集美校友会会友(1929.6.30)

↑留校毕业同学会经常开展联谊活动,编辑出版《集美周刊》副刊《天马》。集美留校毕业同学会合影(1933.4)
烽火岁月 众校友共护薪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护学校及师生安全,保存国力,经校主陈嘉庚同意,除小学、幼稚园外,集美各校先后内迁安溪、大田等地继续办学。此间,师资、经费等均面临巨大困难。1939年8月,陈嘉庚发布《为复兴集美学校募捐启事》,南洋各地校友纷纷响应,踊跃捐款复兴母校。马来西亚校友陈六使慨捐巨款。

1942年,新加坡沦陷,侨汇断绝,集美学校经费空前匮乏。2月,《集美校友》创刊,并刊发《告全体校友书》。同年6月,倡议“校友养校”,校友们踊跃响应,出钱、出力、出物,勉力帮助母校渡过难关。
1940年,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日将士,慰劳途中,他看望集美、厦大校友,并到安溪、大田视察内迁的集美学校,坚定抗战必胜信念。

↑陈嘉庚(前排左6)在重庆与厦大、集美校友合影

↑南安厦大集美校友欢迎陈嘉庚校主(前排左6)(1940.10.18)
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难印尼。厦大校友黄丹季、集美校友郭应麟、林翠锦等,冒着生命危险,多方保护校主,悉心照顾校主生活起居,使校主能安心撰写《南侨回忆录》。
抗战期间,以陈村牧为核心的校董会根据“事业与教育大有互相消长关系”的精神,于1943年在战时的福建省会永安创办集友银行,每年从利润中拨款充作集美学校的办学经费,开创“以行养校”的盛举。

↑集友银行成立周年,总经理陈厥祥(前排左3)与全体同仁在永安留影纪念(1944.10)

↑1963年4月10日,印尼锡江厦大集美校友庆祝集美学校50周年校庆留影纪念
任重道远 校友会扬帆再起航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0年9月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厦政[1980]155号文件批准恢复集美学校校友会活动。集美校友会成为国内最早恢复活动的校友会,并于1986年更名为“集美校友总会”。2006年,被福建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的牌匾;2015年,被评为“厦门市5A级社会组织”。

↑首届理事会全体理事暨来宾合影(1980.10)
1980年12月,《集美校友》会刊恢复出版,坚持爱国主义主旋律,讲好嘉庚故事、中国故事。
40年来共出版发行237期,近200万册,被列为全省一类《侨刊乡讯》。

↑陈村牧与复刊后的《集美校友》编委们
长期以来,总会以各种方式为校友服务、为母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广泛联络校友,多方牵线搭桥,兴建校舍,奖学助学。

↑第三届全球集美校友联谊大会(2013.10)
集美校友总会继承陈嘉庚开创的助学传统,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一系列助学金、奖学金,资助在校的集美学校贫寒学生,奖励优秀学生,至今已逾千万元,受益学生近6000人。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是总会百年来最大的殊荣。总会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回信的精神,作为新时代总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着力把陈嘉庚研究和弘扬嘉庚精神引向时代化、精准化、大众化。5年多来,总会在海内外参加了60多场报告会、座谈会,认真宣传回信精神,介绍各地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的动态和经验。习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的精神,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嘉庚学子遍天下,集美校友是一家”。百年来,一代代集美校友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为共圆民族复兴之梦不懈奋斗。

↑2014年10月22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