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一甲子的见证
文 | 陈泰灿
今年10月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航海教育100周年,我见证了64年,可谓超过一甲子的岁月。1956年,我就读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59年毕业留校,之后一直从事航海教育,直至2000年退休。回首自己的航海教育之路,每一个阶段都让我难以忘怀。
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私立与公办共建时期
(1956-1958)
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水产航海教育,1956年,他主动无条件地将学校贡献给政府,分别由交通部和水产部接管。当年招收640名新生,是创办以来最多的一次。
我当年考入学校时,师生员工不到千人,教室、宿舍共5幢楼,教学设备较少、活动场所较简陋,生活也较为艰苦,不要说冬天洗澡,就是夏天洗脸也得到400米外的郭厝大井边提水。那时候,学校的教风学风都好,学子爱国、爱校、爱师长、刻苦学习、吃苦耐劳,我们的多个体育比赛项目在省、市仍至全国都榜上有名。
在校期间,我有幸多次见到了校主陈嘉庚先生。虽然学校交给政府,但校主仍继续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那时他住在现在的“诚毅”楼,经常出来巡视检查工作。最有幸的是我和他有过一次近距离接触。那天他到金工厂(现航院食堂位置,现已拆除)巡视,我们正好在那实习。他详细询问,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态度和蔼可亲。还有一次是1957年校庆在福南堂听校主作报告,校主鼓励学子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报告很精彩,博得阵阵热烈掌声。
集美航海学校独立办学时期
(1958-1970)
1958年3月,水产航海学校分为水产和航海两个独立学校。航海学校开始走上独立办学的道路,校名全称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航海学校,归属交通部领导。当年招生新增一个“轮机管理”专业。整个学校不到500人,办学依旧艰难。
这阶段磨难多。一是1959年8月23日特大台风侵袭厦门,集美各校校舍损坏严重。台风过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全体师生员工都全身心地投入灾后重建校园工作,交通部发来慰问电并调拨资金修缮校舍。二是1960后遇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师生饱腹问题,抽调教工办农场、养殖场等帮助师生渡过难关。三是那时台海形势较紧张,师生同仇敌忾做好战备训练,1962年停止招生,造成培养人才断档。四是文革动乱,学校处在瘫痪或半瘫痪中。福建地处前线,海上运输受阻,学生毕业对口就业难,对在校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其次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直属管理部门多变,曾归属交通部、福建省交通厅、交通部直属企业广州海运局管理。这期间管理部门更换频繁,学校规划难以制定,加上投资不足,毕业生就业改行多,也增加学生就业的难度。
厦门大学海洋系航海专业组、
航海系过渡试验时期
(1970-1973)
集美航海学校并入厦门大学后留下30多位教职工,其中14位教师在海洋系成立航海专业组。这在当时高校停止招生、大部分中专下马的情况下能并入厦大实属万幸,至少保留航海传统专业和一定的师资力量,为后来复办打下基础。1973年1月,厦门大学根据需要,决定在航海专业组的基础上建立厦门大学航海系(筹),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抽调学校有影响的中层干部李唯三、林浦田、尹一民等到航海系担任党政领导,开展筹备工作。同年6月以厦门大学名义招收第一届两年制的海船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新生共80人。后来以航海学校名义在广东加招40人,总共120人分设驾驶2个班、轮机1个班。
集美航海学校复办时期
(1973-1978)
因建设“海上铁路”、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业需要大量人才,1973年7月,国务院科教组下文将厦门大学航海系撤销,改办集美航海学校。9月,集美航海学校正式复办,归属交通部远洋运输局领导。当年由厦门大学航海系招收的两年制海船驾驶、轮机管理两个专业新生共80人转入航海学校就读。同时又从广东省增招新生40人合编成3个班(驾驶2个班、轮机1个班)。以后一直按每年招收4个班的计划安排,并在此基础于1974年开办英语师资班,为船舶理货、管事培养人才,并从1975年起增设船电专业。由于改办大专,77级和78级同时于1980年7月全部毕业,毕业生总共685人,人数之多历史之最,当时恰逢香港明华公司成立,一大半毕业生被录用,成为明华公司的开拓者。当时还根据需要,为上海、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开办各类培训班(驾驶、轮机、船电水手、机工)共10期,受培训人员近2000人,也成为历史之最。其中1976年举办的第7期船员培训班学员多达801人,单期受训学员之多也破历史纪录。据了解,这些培训生走出校门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为远洋运输事业添砖加瓦。
期间,交通部远洋局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并安排经费修缮校舍,建造教学大楼一座、教工和学生宿舍各两座以及膳厅等共2万多平米。调拨6000吨级实习船“泰山”(更名为“鼓山”)和“海智”轮(更名为“育志”)给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集美航海专科学校进入高等教育时期
(1978-1989)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集美航海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从此集美航海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学校题写校名。1980年10月,航海教育60年之时举行的庆祝活动,其热烈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作题词“乘风破浪”,交通部、统战部发来贺电祝贺。
从集美航专到航海学院10年间变化是巨大的。这10年是各级领导最关切的10年,也是基建投入最多的10年,新征163亩土地、初步建设好分部,包括10390平米的教学大楼和3幢师生宿舍以及配套设施,还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和游泳池等,除此在原校区周围还建了9幢教工宿舍和图书馆、港澳生楼等,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期间,校领导还加大力度引进师资、建立科研机构、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有9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同时也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从挪威引进航海模拟器、建成轮机模拟器等,设备都是当时航海院校最先进的。交通部调拨4艘实习船给学校,其中“常熟”号(更名为“育志”)为万吨级培训船,解决了学生上船实习问题。
学校还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如1982年起恢复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1984年开始增招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试点班,1985年在全国航海院校中率先实行毕业生预分配实习制度和积分分配办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改革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985和1986年还应香港校友会的要求,经批准招收港生十几人,这是全国第一例。增设夜大,开办航运企业需要的多种形式的船员培训班(包括三、四小证),学校的教育质量有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欢迎而且供不应求。
集美航海学院上层次时期
(1989-1998)
1989年5月11日,国教委正式发文同意建立集美航海学院。从此,集美航海教育又上一个层次、迈上新台阶,成为中国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三大基地之一。
1989年9月21日,在福南堂隆重举行集美航海学院建立大会。在交通部的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可喜的办学成绩,从规模到内涵都有了长足的突破和发展,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后勤保障以及校办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根据交通部的要求,航海学院要办成以海上专业为主的本专科并举、多规格、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校。学院设有海船驾驶、轮机管理、船舶电气、船舶通信导航、通信工程、国际航运管理、工业电气自动化和热能工程8个专业。交通部加大投入,通过调拨、购买等方式,学院拥有7艘教学实习船,创历史纪录,既解决了学生教学实习问题,又增加运输收入,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8年9月2日,国家港监局正式颁发“质量体系证书”给航海学院,这意味着我校航海教育已取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海事组织工作121个缔约国的认可,获得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资格,也意味着我院的毕业生获得走向国际海运人才市场的“通行证”。
航海教育全面发展时期
(1999至今)
1999年集美大学实质性合并,集美航海学院并入集美大学,原航海系、轮机系分别更改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和轮机工程学院,这是集美大学航海教育的主体,20多年来随集美大学的发展而发展。在交通部和福建省的领导和关心下,2015年8月我校建成载重6.4万吨、世界上最大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
目前,我校的航海教育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航海技术、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物流管理、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7个本科专业。学校始终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航运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拥有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当前,集美大学正在创造条件争创“双一流”学校。愿集美航海教育能乘这个东风,挤进全国一流航海院校前列,为新时代航海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原集美航海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