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深山里的航海学校


19391月,集美职校内迁大田,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14个班614名师生为了心中的梦想,翻山越岭徒步赶到了大田。

陈维风老师“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陈维风早年毕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后被陈嘉庚校主选送日本留学。1940年春天,他在广东任职,一听说战乱内迁大田的母校师资奇缺,就毅然响应校主的号召,放弃优厚的待遇,辞别了病榻上的爱妻,买了一对箩筐,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挑着幼女,从广东徒步跋涉22天到大田报到。

陈维风老师“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抗战期间,尽管在远离大海的大田深山里,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师生坚持进行水上训练

土法上马,规范训练

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即现在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和厦门海洋学院的前身,当时堪称中国航海教育史的“一枝独秀”——是抗日战争期间唯一一所没有停办的航海学校,也是离海岸线最远的航海学校。迁到内地后,虽然在办学条件上不及以前,但是由于学校坚持严谨治学的一贯作风,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保持着战前“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的荣誉。

没有教材,教师们便借助传统教科书和最新的航海杂志自己编写,师生一起刻印、装订,编成最新的航海教材;为了便于航海实习,师生们在均溪水深流缓的塔兜潭河段搭了个高台训练跳水;为了养殖学科实习,大伙儿又开辟了两个养鱼池……

集美职校迁到大田几个月后,新校址就被日军发现了。1939920日,6架日寇飞机分成两个“品”字编组,侵入大田上空进行扫射和轰炸,县城一片浓烟滚滚,文庙处的集美职校和毗邻的大田中学教学楼被炸毁,书籍、仪器等损毁殆尽。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森林课堂旧址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上课资料图片

学校被炸毁,师生们再次面临流离失所的险境。紧急关头,玉田乡亲们的举动消解了他们的担忧。

在诸多乡贤的发动下,深明大义的玉田乡亲慷慨腾出了范氏祖祠、龙兴殿、太保宫等43处宗祠、民居,安置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种植花草,仅用10天时间,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医院、操场和仓库就成形了,集美职校顺利复课。

但是,上空还时有战机骚扰,怎么办?师生与村民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将课堂开设到森林中。大田一中退休教师范立洋描述着当时“森林课堂”的情景:玉田村后面的仙亭山有一片大森林,浓荫蔽日,集美职校的学生结束了出操、早读,用过早餐之后,就带着课本走进仙亭山,十几个班级的学生有秩序地分布在林间的空地里;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学生坐在地上,书籍放在膝上;头上是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呼啸,林中是集美师生的琅琅书声;午饭在林中草地上用餐,课间时抗战歌声唱响……

集美师生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祠堂、旧屋,春夏蚊虫肆虐、透风漏雨,秋冬冷风刺骨、天寒地冻;吃的虽是县政府供应的平价米,但多有霉变,难以下咽。乡亲们见学校闹饥荒,常常把师生带进自家的厨房,端出了本就不充裕的地瓜和稀饭,给师生们充饥。师生们吃完离开时,也常常在餐桌的饭碗下、灶台的锅铲下压着铜板。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师生呈现出这样的精神面貌?范立洋说:“这应该是‘诚毅’校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大家都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救国。陈嘉庚先生以及千百万海外侨胞动人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的可贵风范,给师生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集美职校发生了许多慷慨报国的故事。

1940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战将士,访问了延安和重庆。慰问结束后,陈嘉庚于同年11月回到故乡福建,专程视察大田集美职校。在欢迎大会上,陈嘉庚慷慨陈词,发表演讲《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从军热潮中,集美职校学生响应校主陈嘉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踊跃投笔从戎,仅19446月至19455月,集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3所职校就有170名学生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走上抗日前线。

文化不灭,国家不亡。抗战一结束,300多名航海专业的毕业生接母校的通知,立即到厦门集中,补实习4个月后就扬帆起航,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中坚力量。同样的,集美职校培养的一大批农林专业人才、商业专才,也成为海峡两岸经济建设的栋梁。(林桂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