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战精神 助推航海教育
——参观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有感
文 | 乐鹏峰
11月12日,应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杨神化院长的邀请,我们从厦门驱车探访三明市大田县城区均溪镇玉田村“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几个小时的参观,虽是“走马观花”,收获却是满满当当!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厦门沦陷后,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和农林3所高级职业学校为避开日寇轰炸内迁玉田时的历史记忆。在这片3200多亩的国家级抗战遗址里,尚有28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土木结构旧校舍——这里,蕴含着非常珍贵的国家记忆。在3个小时的参观中,或许是抗战学村的故事太感人,或许因为负责讲解的范老师对这片热土的分外钟情,使我们对这所“深山里的航海学校”历史有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这些新中国的航海人,理解了集美老校友林志群在“集美井”边题碑“饮水思源”的炽热情感。


参访的时间虽短,但玉田乡亲们在敌机轰炸后,热忱接纳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腾让宗祠办学校、填平风水池做操场的家国情怀;接到陈嘉庚校主“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的告急电报后,陈维风用箩筐挑着幼女和书箱、单骑千里徒步22天从广东赴大田任教,俞文农放弃英国万吨远洋轮船长高薪回国从教等“位卑而不敢忘国忧”的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们这些新中国海运事业的接棒人。正是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让集美的航海教育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断,中国的航海教育没有因日寇的入侵而停摆,“航海学校立于海岸线”的世界航海教育史由此改写。虽经兵戈战乱、烽火连天,但中国航海教育依然弦歌不辍、生机勃勃,从“第二集美学村”淬火成钢的集美学子为祖国抗战的胜利、战后的复兴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许多毕业生成为战后中国航运事业的专家和新中国的第一代远洋船长。
在民族生死危亡极其困难的情势下,以校主陈嘉庚、校董陈村牧等一批民族前贤,以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忠诚,为保留民族未来发展之希望,以“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质朴道理,号召全体师生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在深山里办航海教育,无处不体现“对国之忠”和“待人以诚”“处事之毅”的人性之光。在抗战危难之际,大田民众给予集美师生无微不至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收起祖宗牌位给师生腾教室、填上风水池为学校建操场……目的就是一个,为国家、民族留住未来,此等忠诚,何其感人。当厦门沦陷、美丽的集美学村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时,集美师生在大田以宗祠、庙宇和民宅为教室,以森林为课堂,在溪流旁搭设跳水台,在密林中建起海训场,在昏暗的油灯下编刻教材,在微明的晨曦中一年四季每天6.5公里的跑操晨练……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无处不体现出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老校主谆谆教诲犹言在耳:我们一定要心存感恩,倍加珍惜,刻苦读书,报效国家。现如今“第二集美学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日益被认可,集美大学正与大田共建思政教育基地、恢复航海培训的计划,引领青年学子传承嘉庚精神和“力挽海权”的办学宗旨,用“智力扶贫”反哺回馈大田人民的养育之恩。
在615年前,郑和首下西洋,开辟了中国的远洋航海史。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国富民强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从嘉庚先生的“力争海利,力挽海权”的高瞻远瞩,到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历史重任,一代又一代的航海人担负在肩。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在身边已经出现太多关于海员失业、职业外移“论断”的当前,集美大学依然像抗战时期那样坚守“诚毅”校训、放眼海洋,在“德技双修”与“知行合一”中稳步前行,历经数年接续推动,终于在业界确立“集美学子动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朴实品牌,敢于喊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豪迈和底气。对集美大学而言,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事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应该是弘扬嘉庚精神、传承“诚毅”校训最紧跟时代、接地气的实践。作为长期关注集美学校发展并与集美大学保持长期联系的合作伙伴,我们热忱欢迎集美大学培育出来的航海毕业生加盟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乐见集美航海学子成为国家航运事业的中坚力量。
集中华之美者,德也;立德才能树人。集美大学要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打造为思政教育基地的作法,不仅是对忠诚、坚毅和感恩的继承和发扬,更是为培育新时代航海事业接班人夯实德育基础。
“第二集美学村”精神永恒,集美航海教育奋力加油!
(作者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