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集美推进县域集成改革创新举措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 田园 许晓霞 陈文婕 王小杰

11月,第五期两岸青年创作工作营在集美举办。来自两岸的45名大学生以手创青村为主题,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携手走进集美街道大社、后溪镇后溪村、后溪镇二农社区、杏滨街道山后张社,设计出4个传统村居的提升改造方案,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集美区内台企多、台商多、台胞多,拥有1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和3个福建省级台青创业基地,以及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去年底入选我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后,集美区更是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先行先试。


文化搭桥 两岸青年携手逐梦

“天黑黑要落雨……”日前,在集美区大社举办的一场两岸青年新韵国潮晚会上,一首耳熟能详的闽南儿歌《天黑黑》,由一群平均年龄8岁的两岸小朋友们一起演绎。这群孩子共同参加了今年海峡论坛配套活动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体验营中的城市代言人计划

当天,还举行了2020年集美区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创作工作营的开营仪式。这已是集美区第五期两岸青年创作工作营。自2018年起,集美区联合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精心设计工作营系列活动,不仅让台湾大学生留下创意,还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从而吸引他们留在集美就业创业,实现了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集美区借助当地独特的文化优势,着力增进台胞台青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先后举办了乡情亲情延续工程、两岸宗亲联谊、两岸书法家作品展、两岸同根百联迎春送爱心等活动。同时,集美创新两岸主题文化线上交流,开展云上龙舟文化节、“线上龙舟讲堂”等活动,打破空间限制,进行两岸文化交流。

“两岸研学在集美”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集美区创新两岸青少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的一块“金字招牌”。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自运行以来,已累计接待超过6000名的台湾青少年到集美研学。


经贸合作 助力台企高质量发展

虽然今年的“双11”活动已经落幕,但坐落于集美新城诚毅商务营运中心的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以下简称厦门产业合作园)仍是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8月,作为大陆首个两岸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厦门产业合作园正式落地集美,探索两岸在互联网+”消费升级和直播电商领域的新合作。瞄准新业态、勇立新风口,这是集美区又一次迈出的坚实步伐。

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所在地,集美一直关注提升两岸产业对接层次和规模。在招商方面,着力引进了一批“扩链”“补链”“强链”台资项目和“三高”台资企业落地,并加强与台湾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以及生物、医疗、新能源、旅游、文创、养老等产业合作,促进两岸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新媒体、影视、音乐等产业深度融合。

集美区为台企量身定制复工达产方案,落实台企同等待遇扶持政策,先后兑现台企补助1479.8万元。截至9月底,集美税务部门共为7家台资高新企业减免税收6441.6万元,为21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减免税收7635.82万元。今年以来,集美区新设台资企业48家、增资7家,合同利用台资8967.8万元。

集美区积极培育台企上市。继台企建霖家居于今年7月在上交所鸣锣上市后,近日又有宸展光电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成为集美区第三家上市台企。


大胆创新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今年4月,集美区出台《集美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专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专项方案》),并细化制定7个专项方案以及配套的2个保障方案,正式形成了“1+7+2”综合推进工作方案,为全面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明确了行动路线图

上月底,集美区首个台胞服务驿站正式揭牌成立,为台胞台企提供“一条龙”式导办、帮办、代办服务。实际上,在帮助台青创业就业上,集美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集美区组建了集美台青创基地联盟,吸引台青创团队425支共1044,为台青创基地申请省市奖励1260万元、区级1732.4万元。

集美区持续推进台湾人才学历、学术成果、职业技能资格采认。在全区31个城市社区工作站增设台胞服务窗口,为台胞办理居住证、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等服务,确保其在集美享有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保障。同时,集美区率先全市设立涉台检察联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工作站……

根据《专项方案》中确定的深化对台经贸合作、加强对台金融合作、扩大两岸人文交流、维护台胞台企权益、扶持台胞创业就业、增强台胞社会福祉、做强两岸研学品牌等7个专项方案,集美正继续探索,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岸融合集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