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
文 | 林艺娇
陈嘉庚创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而是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的。
陈嘉庚特别强调教育与实业的关系。1912年,清朝封建帝制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陈嘉庚便“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及经营海产罐头蚝厂”。(《南侨回忆录》)他从办教育和实业两个方面入手。他还认为“振兴工商业的主要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是在提倡教育。否则实业家与商人,难免私而忘公。”(陈达:《浪迹十年》第67页)他曾在说明筹办厦门大学的动机和经过的演讲中说:“窃吾人欲竞存于世界而求免天演之淘汰,非兴教育与实业不为功。此故尽人所知,然就进化之程序言之,则必先兴教育,而后实业有可措手”,他还说:“我国现有大学多数是外国人办的,其内容不过神学、文学、医学等科目,而农工商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重要专业,则少有所闻。并且当时的情况是‘邻省如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
于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先后创办了水产科、商科、航海科和农林部等职业科。他从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重要专业入手,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
因为目睹了旧中国“门户洞开,强邻环伺”,“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均操洋人掌握,我国公私营船舶,即在国境,犹寥若辰星,况在海外各属殖民地,何从觅其踪影”,“吾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沿岸领海环抱万里,不让任何大国;乃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世界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如何?故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之国耻”。于是,陈嘉庚本着“开拓海洋,挽回海权”,“造就渔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于1920年2月在集美学校开办水产科,主动承担起“奋起直追之责”。1925年春,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又增办了航海科。
陈嘉庚在新加坡经商期间,接触了资本主义文明,亲眼目睹经商过程中我国商人“听天由命,因人成事,甚至一身命脉,均操纵于外人”的处境。究其原因,陈嘉庚在《南洋商报》开幕宣言上说,“我国商业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资本非不雄且厚也。所独缺乏者,商人不知商业原理与常识耳。吾深知此弊,以为补救之法,莫善于兴学。侨商若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务必急起直追,学习西式簿记知识,银行、贸易技术本领。”于是,1920年8月,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了商科。
陈嘉庚因为十分关注占我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及其农村的生产生活问题,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他在《南侨回忆录》中说:“我国素以农立国,然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研究改良。余对于农科尤为注意。民十二年函告叶校长,在天马山或美人山麓择地开办,土地虽欠佳,可以肥料补助。”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1926年3月集美学校农林部正式开学,招收甲种农林第一组四个班,学生130多名。
可见,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是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既考虑了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同时也考虑了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考虑了国家未来建设的需要。
另外,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当时黄炎培1917年在南洋倡导和推动的职业教育主张相类似。一方面,陈嘉庚采用了先在普通教育设职业科的思路;另一方面,他在职业科设置科学的学制和课程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创办职业学校,而是在集美学校基础上创设水产科、商科、航海科和农林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之后,水产科、航海科才慢慢改为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商科慢慢改为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农林部慢慢改为集美农林学校。
陈嘉庚在职业科设置科学的学制和课程标准,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陈嘉庚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所需的建筑、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建筑方面,水产科有校舍允恭楼等;商科校舍有明良楼、崇俭楼等;农林部校舍有务本楼、敦业楼等。除兴建各类教学楼,陈嘉庚还花费重金建造及购置各类教学、实习实践、生活必需的配套设施和设备,如水产学校设有机械工厂、渔轮、渔场等实验、实习场所;航海学校有海上训练基地;商业学校专门配备打字教室,消费公社、储蓄银行也被制定为商科学生的实习训练场所;农林学校配备有试验场、畜牧场、田园等实践场所……此外,集美学校还配备有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等。设备方面,为了应对水产航海科特殊的教学需要,1922年至1929年间,陈嘉庚先后雇人建造或从国外购进“集美一号”至“集美四号”四艘实习船,供水产航海科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他还从海外订购大批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实习渔船以及生物学、植物学、人类学等实际标本。
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为祖国培养了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推动和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直至今天,研究、学习并贯彻陈嘉庚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指导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