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侨乡文化名镇集美街道
文 | 林山
集美街道,位于天马山脚,浔江之尾,自古是个三面临海的小渔村。由于耕地稀少,生活艰难,集美先民元末明初即开始移居海外,清代及民国时期人数尤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他们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在海外披荆斩棘,同时始终志怀祖国,近百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侨界翘楚,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海外创业有成的华侨纷纷回乡兴办实业、捐资办学,千方百计支持家乡建设,接力改写了渔村落后的命运,使之成为今天名扬四海的文教盛区和“集大成之美”的旅游胜地,亦成为广大华侨华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著名侨乡。

建筑与精神
在集美,你会惊讶一座城与一个人、一种精神融合之深。缘于一位爱国侨领,将一生科教兴国的理想嵌入这里的一砖一瓦,润泽了一代又一代集美人的记忆。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的精神已成为厦门这座城市发展脉络中一抹鲜亮的底色。
如果你问何为嘉庚精神?当地人一定会引导你先看看嘉庚建筑。





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式装饰和谐融于一体——这种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陈嘉庚出资或募捐,并亲自规划、设计、督造,被人们亲切称为“嘉庚建筑”。在集美街道,嘉庚建筑主要集中于集美学村。
漫步学村,鳞次栉比依势布局的嘉庚建筑楼群,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在碧海蓝天下、时空重组中,招展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古典气质。
“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这一组承载儒家修身养德至高理想的名字属于五幢学校建筑,它们为改变旧中国“航权均操洋人掌握”的可悲状况,专门培养渔业航业人才而生。如今,它们静静坐落在榕荫蔽日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内,向人们展示着早期嘉庚建筑的风采。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取名自《诗经·南风歌》的南薰楼,迎风矗立于集美中学。高楼之顶,钟亭玉立,飞翼凌空,威武之势与灵秀之气完美兼容,仿佛映照了中华民族品格中坚毅与儒雅并蓄的底色。它曾是五六十年代福建第一高楼,堪称嘉庚建筑巅峰之作。
还有曾敲响渔村学钟的延平楼、开风气先河的尚忠楼群、见证了海外华文教育累累硕果的南侨楼群……学村中的这些嘉庚建筑留下的不仅是学园,还有与滨海环境相适应的人居美景。
然而,引人入胜的远不只是这些建筑精致华美的外观。作为凝固的历史,每一栋嘉庚建筑都在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里的荣辱兴衰、跌宕沉浮。它们经历了开创的艰辛、数次战争中的损毁、战后的修复和新时期的发展,记录了远洋归来的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赤忱初心,也印证了坚强不屈的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谋求出路和发展的坚实步履。
“诚以救国乏术,亦只有兴学一方,纵未能立见成效,然保我国粹,扬我精神,以我四万万民族,抑或有重光之一日。”19世纪末,无数仁人志士在亲历家国深重的苦难后孜孜以求教育救国之路,当时在海外缔造了企业王国的陈嘉庚也是其中一员。
自1913年始,陈嘉庚在家乡斥巨资创办了小学、中学、幼儿园、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延聘名师,引入先进教育理念,配套兴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音乐室、美术室、医院、水电厂等公用设施。一个体系完备、规模宏大的高水准学村,在荒僻的东南一隅拔地而起、引世瞩目。
与此同时,陈嘉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33年左右,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制,陈嘉庚抱定“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的决心,毁家兴学。受他精神感召,陈文确、陈六使等许多南洋华侨也纷纷慷慨捐款或投身办学,为维持集美学校的运转竭尽心力。
站在今天的集美街道,人文荟萃,游客如织,再也无从想象百年前那个“到处是衣不蔽体、缺乏教养孩子”的蛮荒之地,一种宝贵的精神却随着出砖入石的红瓦白墙扎根于斯,绵延百年传承至今。那就是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用倾尽一生的实践留下的精神财富:公——永无止境的奉献;忠——永不动摇的爱国;毅——永不言败的坚强;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后人为社会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集美学村新建的各种建筑,也都保持和嘉庚建筑统一的风格,在建筑工艺和审美品格的传承中延续着对先贤的一份崇敬。
赓续与发展
历经沧桑依然弦歌不辍,栉风沐雨而又英才辈出。
百年来,集美学村走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有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革命家,有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有著名的艺术家、实业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始终心系母校发展。


中国海运有四成船长从集美航海学校诞生,赫赫有名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船长袁绍宏便是其中之一。以他为代表的集美校友将一块珍贵而硕大的南极石献给母校,如今就傲然挺立在允恭楼前。
享誉海内外的华侨补习学校并入今天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培养来自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许多毕业于此的海外学子,回国后担负起传播中华文化和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使命。
当年,陈嘉庚在创办集美学校过程中日臻完善的教育思想,也随着厦门大学的创办传播得更广更远。1994年,原集美学村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成集美大学,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更是在国家接办后发展为今日国内一流学府,为国家培育的栋梁之材遍布天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特别指出,要弘扬嘉庚精神,共圆民族复兴之梦。从这年起,厦门市将每年10月定为“嘉庚精神宣传月”。在集美街道的街头巷尾,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说嘉庚精神”公益广告,已成为渗入城市肌理的风景;从中小学到大学,嘉庚精神教育相关内容成为必修课;各大景区嘉庚文化志愿者服务站活跃着无私奉献的身影,更是嘉庚精神活在当下的最佳注脚……
近几年,在嘉庚先生长眠的鳌园、陈嘉庚故居、归来堂和陈嘉庚纪念馆等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有众多集美学子汇集在此开展“庚·读者”系列活动,吟诵唱舞嘉庚故事、国学经典。活动至今已开展100余场,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和媒体扩大宣传,不仅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了集美学子的风采和人文集美的魅力,也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在莘莘学子心中牢牢扎根。
奖学奖教是宣传和弘扬嘉庚精神的另一种方式。2017年,厦门市委统战部、集美校委会牵头设立了“陈嘉庚奖学金”,延续集美学村尊师重教的传统,将惠及面扩大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后裔。至今已有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子受资助来厦深造。他们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者和嘉庚精神的践行者,为居住国与中国的友好发展注入永续力量。
家园与窗口
多年来,集美街道高度重视涉侨文化和涉侨建筑的保护,深挖嘉庚精神内涵,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今天,无论是嘉庚精神还是华侨建筑,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新的时代发挥作用、焕发活力。
每年元宵,集美大社如期举行的祭祖信俗成了海内外游子记得住的乡愁。抬祖先神像刈香巡游的仪式沿袭800多年,将每一个远归而来的华人华侨紧紧相连,祈求平安的同时激励后辈以先祖为范,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这一信俗传统被很好地传承至今。
端午时节,集美龙舟池里擂鼓声震,百舸争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闽家之子爱拼会赢的土道理。这项原本民间自发传统习俗在嘉庚先生的积极推动下,引入新建的龙舟池定期举行。他故去后,这项活动增添了一层缅怀意义,并逐渐升格为政府主导,社会群众广泛参与,以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目标的国家级体育赛事。随着多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的连续举办,龙舟文化已成为连接两岸同胞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
2018年初夏,首届两岸青年创意涂鸦大赛在嘉庚故里集美大社火热登场,两岸选手组队协作,挥洒汗水,比拼才艺。《追梦》《梦现》《梦之七彩》……一幅幅色彩斑斓、融合两岸元素的涂鸦作品,承载着青年创作者们心中对共建美好未来、共圆中国梦的向往,为氤氲在烟火气中的古厝侨楼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018年金秋,已连续举办11年的“四驱万里诚毅行”发车仪式再度于陈嘉庚纪念馆举行。来自马来西亚及港澳地区的志愿者们组成车队从这里出发,穿越东南亚五国,一路寻履嘉庚足迹,宣传嘉庚精神……
近年来,集美街道还在保护、修缮老侨房过程中,探索结合辖区特色,赋予侨房新功能,因地制宜打造开放式文旅街区,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拍摄宣传片等系列举措提升影响力,增强海外侨胞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
集美大社最古老的侨楼之一松柏楼,现由文艺青年承租,华丽转身为为大众提供艺术交流展示的文创空间。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也在此设立工作室。

临海的文确楼,为著名华侨、嘉庚教育事业追随者陈文确、陈六使兄弟故居。经政府修缮改造为集纪念馆、邮局、志愿者驿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经常围绕华侨文化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向大众传递华侨精神内涵。
如今,集美街道的涉侨文化与涉侨建筑已成为留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根魂梦的心灵家园,亦成为向世界弘扬嘉庚精神,传播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学村文化的窗口。一个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的文旅新地标正在滨海侨乡绽放魅力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