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心
文 | 华琬林
所有的爱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一直坚信所有的爱好都是被发现或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我写作这个爱好兼具了以上两种来源,只是可能后者来得更早。
八岁之前,我就有创作的经历,不过那时候的“创作”其实就是编故事,小时候的我喜欢玩玩偶、过家家还有画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花费我很长的时间,原因是我在玩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编故事,故事的灵感往往是来自那些童话故事还有动画片,故事什么时候结束,也往往是取决于我自己编到哪里觉得“够了,这是它们应该有的结局”的时候才会停下。
而到了上小学会写字以后,母亲总会在每天放学后抓着我来到书房,打开了那本后来被我用来写诗歌打草稿用的硬皮笔记本,那是我当时觉得最“高级”和华美的本子,结果我并没有用它来做我当时最喜欢做的事——画画,而是用来练习“看图写话”,现在打开这本本子,上面的铅笔墨迹已有些淡去,但仍旧能看到我自己大小不一的字和拼音拼凑在一起的小段落,母亲当时多是拿着我更小的时候出游的照片来让我写,现在看来,这些段落的内容多是一些比喻的句子和细致的景色临摹(大概就是“有怎么样的水,怎么样的山”以此类推),我那时候不知道这叫写作,只是觉得母亲在抓着我做一件我不太喜欢的、无聊的事情。
很多人都知道我父亲是诗人,也有很多人以为是我父亲刻意地培养我的兴趣爱好,但实际上,他更多时候只是引导,就像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最后是否完全掌握,全取决于这个学生是否有认真研习;当时他对于我的引导也是如此,他会让母亲为我借一些儿童文学的书籍,我一开始确实不爱看,因为这些书对比那些色彩斑斓的画本和栩栩如生的动画片来说,字太多,而且插图也少,表面上看到这些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太不生动了,一定很无聊吧”。
但等我有一天赌气着看了几页之后,居然越看越有兴趣起来,原因是我在看书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脑子里想象书里的那些人物互相对话、玩耍的画面,也许是看的动画片多了,那些书中的人物在我的脑海里也和动画片里的人物一样灵动着,这让我突然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像一个断粮了许多天的人一样,狼吞虎咽地吃着一碗碗所谓的“精神食粮”。
但在八岁之前,我从未把“写作”看作是一项“特长”,因为从未有人认可过我的写作能力。
直到我八岁上二年级的时候,年段举行了一次“现场作文比赛”,记得比赛在下午,偏偏那几天父亲出差不在家,中午的时候,母亲特地为我给在外地的父亲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就像是现在很多比赛和考试前,学生特地找老师请教一样,母亲也想让我在这个从未参加过的比赛之前,能从父亲这个“大人物”这里得到的一些指点,结果他只和我说“你可以写写环境保护或者乐于助人的主题,总之要有一个主题”,当时的我想“这算什么指点,估计没什么用处吧”,也就没有把父亲的话很放在心上。
结果下午比赛的时候,父亲的话真的“派上了用场”,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比赛的题目要求,是让我从八九个词里选出五个,编成一个故事,词语都是“小鸭”、“小溪”、“小树”这样的以此类推,我当时想——编故事我在行,关键是编什么故事是个问题,这时候,我果真想起那天中午父亲和我讲过的话,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故事,名字叫《救救小溪》,主题就是保护环境。一周之后,全年段大会上进行了这个比赛的获奖颁奖,在颁奖之前,隔壁班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在站队的时候悄悄问我“你是那个xxx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呀,怎么了?”,她便在我耳边悄悄和我说:“你的作文拿了一等奖啦。”“真的假的?!”我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问她,她还很用力地点了点头,于是几分钟后,我就站在全年级面前,老师给我颁发了“一等奖”的奖状。
那是我的写作能力第一次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在那时候第一次对自己的某一项能力有了自信心,过去我是这样和别人介绍这个“第一次”的——那是我第一次比赛拿到“一等奖”,之前都是“三等奖”、“二等奖”呢……但是现在我会说,那是我写作的开始,以八岁为起点,今年我十八岁,今年便是我开始写作的第十年。
自从八岁的我在写作上第一次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之后,我从从前那个总是等着老师来找我让我参加比赛的人,变成了那个所有征文比赛都会主动找老师报名的人,尽管有些时候没有获奖,我还是会坚持参与每一个征文比赛,后来我的征文从学校的比拼晋升到区级的比赛,甚至直接进入市级比赛,我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经历确实让自己感到越来越自信,我开始有了一点点的“方向感”,就像在黑夜中隐约看到北斗星一样。
同时,在八岁以后,我看的儿童文学小说越来越多,内容以与自己同龄学生的校园剧情为主,大多是伍美珍、郁雨君、杨红樱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而渐渐地我发现,特别是在伍美珍所主编的书籍里,有许多小说竟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写的,那些多为对话和简单描写的故事里穿梭着普通校园的同学之间的情谊,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饶有兴趣,可后来看久了,不知不觉地心中就一直有一个念头——这样的故事我也可以写;刚开始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我还觉得“这太疯狂了吧”,而当我真正开始写我的第一部小说《揭秘生活的侦探》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好像真的可以做到。
《揭秘生活的侦探》是我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没有完结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自己追了很多年的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讲述的也是一些探案的小故事,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样的故事设定和剧情距离我的真实生活太过于遥远,况且在看过青山刚昌老师的《名侦探柯南》的创作采访之后,我发现,那些非常巧妙的作案手法竟都是创作团队到处学习和实践得来的,我一个小学生又何能创造这样的手法呢?于是这部小说写到第十四章便没有再写下去,如今翻开那本薄荷绿的笔记本,封面上竟也有了点点黄斑,书页上也落了一层灰,只是本子里斗大的字迹还是非常清晰,浏览翻阅中似乎看见小学的自己在这本本子上“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埋下的一个个伏笔,后来我想,这本小说没有写完其实并不遗憾,反而是给我自己了一个练笔的机会,告诉自己,自己能够写长篇的故事。
印象里是同一年,在《揭秘生活的侦探》写了十章之后,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和个别国产漫画作品给了我新的灵感,这一次,我特意挑选了一本当时封面上印着“美羊羊”的、连内页都是粉色的纸的笔记本,在封面后的首页上郑重地写下“梦想的海岸”这个标题,同时在心里暗许——我一定要争取把这部小说写完。
还是同一年,我和同班的另外几位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组合叫做“布丁军团”,四五个人一起写小说,我们每个人会写不同的故事,也会一起写一本“流水日记”;记得2010年之后,新浪博客的热度很高,我们便在新浪博客上开设了各自的博客和“布丁军团”的博客,并精心“打扮”着博客的首页,而且那时候不止是我们,很多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学生也在纷纷组成小团队,在博客上写小说,借此机会我们也通过博客结识了许多都在写小说的志同道合的“网友”,在那段时间里,我把还在断断续续写着的《揭秘生活的侦探》打成电子版发在博客上作为主打小说,而《梦想的海岸》则是偶尔更新。
转折点发生在五年级的暑假,这次学校暑假的读书活动居然不再是做手抄报或是读书摘抄了,而是让愿意参与的同学们每人写一部至少三万字的小说,写满三万字的同学即可免做暑假的语文作业,这么“诱人”的免写作业的条件真是让很多同学高兴坏了,那时候我的《梦想的海岸》大概只写了五六章,但是因为《梦想的海岸》的剧情设定和我自己的生活比较贴近,于是我决定直接将这部已经开头了的小说写完来“抵押”语文作业。
那一年的暑假我除了在家写作业和写小说以外,还畅游了千年古都西安和首都北京,并在暑假的末尾去了一趟闽北老家,关键是为了不耽搁小说的进度,出门在外的时候我都带着父亲的笔记本电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北京的时候,住在父母的一位同事家里,白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走马观花,晚上一回来就坐在床铺上,放了个小桌板开始写小说;那时候,我暑假还会有早起的习惯,在闽北老家时住在一个姨姨家里,比要早起上班的姨夫起的还早的我,一起床就坐在餐桌前摆好电脑开始写小说,结果把起床的姨夫吓了一跳。
《梦想的海岸》最终是在暑假结束之前被我写完了,同时,我还是完成了语文作业,原因是害怕自己开学以后的语文成绩会因为一个暑假不写语文作业而不如别人,想到这个我之前还因此自认为“成熟”,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忍俊不禁。
(作者为集美中学初中138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