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与人民政协(上)

文 | 王起鹍


南侨硕望 众望所归

1945年11月18日,伴随着举国同庆抗战胜利的欢歌笑语,为庆贺陈嘉庚先生从印尼避难地安全返回新加坡,重庆各界十个团体联合召开庆祝陈嘉庚先生安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和一些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盛赞陈嘉庚先生。在会场的百幅题词中,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最为精练,他高度评价了陈嘉庚先生对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成为一把精神火炬,一代代向下传递……

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重大胜利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解放,指日可望。此时,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先生已着手办理护照手续,决心回国一行,他回国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响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虽然他复电表示“政治为门外汉”,没有参政的念头,但也表示要回国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敬贺。

毛泽东主席1949年1月20日的去电全文如下:

嘉庚先生,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众望所归,敬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毛泽东。一月二十日。

陈嘉庚先生复电如下:

毛主席钧鉴:革命大功将告完成,曷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蒙电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敢不如命。惟庚于政治为门外汉,国语又不通,冒名尸位,殊非素志。千祈原谅。陈嘉庚。二月八日。

1949年5月5日,陈嘉庚先生在庄明理陪同下,从新加坡启程回国,途经香港,于6月4日抵京,到车站欢迎的有:中共中央代表林伯渠,李伟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沈钧儒、彭泽民、蔡廷锴、邵力子等和北平的华侨学生200多人。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周恩来探望了他,并陪同前往香山双清别墅拜会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在座。会见时,毛主席与陈嘉庚就中外局势等问题进行交谈。在京期间,党内外各方面的朋友都期望陈嘉庚先生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议,并推举他为华侨首席代表,陈嘉庚“固辞不获,勉为接受”,先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中央委员;选举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二、三次会议,参与讨论拟定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所在地的方案。

陈嘉庚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任副主席)、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在人大和政协会议活动中,陈嘉庚充分表达了华侨和他本人的兴奋心情。他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共同纲领”,他在会上提出了七条建议,均被采纳。

在政协会议间歇期间和会议结束之后,1949年6月至8月,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陈嘉庚委员先后到沈阳、抚顺、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呼和浩特、四平、长春、吉林、大连、鞍山、济南、徐州、郑州、汉口、长沙、南昌、福州、泉州、厦门、漳州、龙岩、瑞金、广州等四个省四十个城市参观考察。

1955年9月,陈嘉庚到延安访问时,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重游了毛泽东主席住过的窑洞、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他描述1940年6月,在杨家岭窑洞见到毛主席的情景,十分动人,他说:“你们看,就这么三个孔,一孔办公,一孔住宿,一孔给孩子用,毛主席就在这里运筹帷幄,推倒三座大山。毛主席在洞口露天为我举行的宴席,是我毕生难忘的盛会”。他说,在延安首次看到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军民鱼水之情;看到艰苦拼搏,奋发图强,生产自救,坚决抗日的延安精神,从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得出中国希望在延安的结论。

1954年9月,陈嘉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被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10月,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荣辱与共  履行职责

陈嘉庚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之后,就认真履行职责,一以贯之为此尽心竭力。陈嘉庚牢记周总理的指示:全国政协系协商性质,为广泛征集意见,要与国务院及全国代表会提案,同一重视。对所提议实行与否,如何处理必须逐一切实答复。倘有不满意者,尽可解释,决绝不辜负建议者。

陈嘉庚不是忙碌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校园里的建筑工地上,就是奔波于祖国各地的调查考察的旅途之中;他为祖国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但对缺点和错误忧于心,甚至怒于形;他认为必须重视的问题总是亲自秉笔直书,向中央和有关地方当局献策、建言;每次的政协大会,他都会有针对性的发言、提出建议和提案。对国计民生的大事和原则性问题,公开坦率的表态。他想说的话,无人能阻止,他想不通的事,也没人能强迫他接受。

1949年9月21日,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七项建议:

1、在全国各中学普及科学馆案,欲培养科学人才,适应从中学开始。

2、在沿海各重要地区设立水产航海学校案。认为我国海洋生产丰富,海岸线悠长,今后对海洋事业尽量发展,以为国家经济建设之助力。

3、增加纸烟税率并停止公务人员之配给案。建议增加纸烟税率,寓禁于征,以使逐渐地减吸,或至戒除。公务人员之配给应即停止,代以他物。

4、今后人民新建住宅应注重卫生之设计案。为了人民的保健,首先必须注重卫生,而居处又不可忽略,我国民间住宅,湫隘阴暗,空气光线两皆不足,影响人民健康,甚至短促寿命,建议卫生部或内务部,详拟建屋规例,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为原则,颁布各省市通行。

5、设立各地华侨教育领导机构。南洋各属华侨中小学校,预计有4000余所,都用国语教授。惟各自为政,泛而无统,难收整齐划一之效,为提高侨教效能,必须于各地特设华侨教育领导机构(或附设各地领事馆内)以资督导,并建议中央人民政府与南洋各地有关国家建立外交后,应在领馆内设立华侨教育机构,指导中小学校。

6、救济华侨失学儿童。由于海外各地华侨学校应战前设备破坏,战后整顿费用重大,故对学生收费增加不少,贫困家庭无法负担,听令儿童失学,流浪街头,这使儿童沾染恶习,无可补救,将来成为不良分子,遗害社会。提议会议讨论,并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在华南闽粤两省之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各地设立专项,推行义务教育,责成南洋各属主要社团(如商会或省级各会馆),收纳此类失业儿童(10岁至15岁),尽量保送回国就学。

7、引导华侨回国投资案。可借助祖国经济建设,诚为今后急务。建议由国家经济部门制定投资方向,组织大众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华侨广泛招股。为坚定华侨信心,政府保证在投资初期若干年内,如经营不利,负责保本收回。此为权益办法,在若干年后,如著有成效便可取消。

陈嘉庚提出的七项建议案,以及后来“两会”期间提出的议案、提案,被有关部门吸纳后得到了落实。

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提出在福建修建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他认为,解放后福建最迫切的要求是修建一条铁路,“全省12万余平方公里,人民1200余万人,竟没有一寸铁路,这种落后状况应该迅速改变。”

陈嘉庚提议兴建的梦寐以求的鹰厦铁路;倡议移山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提;兴建纺织厂等杏林工业区等重大议案和提案,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批准下都实现了。陈嘉庚对如何发展福建经济文化,如何发挥福建沿海资源和海上交通的优势,如何修建公路、利用沿海湾造田,如何普及教育,消灭文盲等,都不断呼吁和建议,不断促进和推动。

1956年12月9日,对陈嘉庚家乡厦门侨乡人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万众欢呼声中厦门迎来第一趟列车,福建人民和海外华侨几十年来在福建修建铁路的愿望终于实现,在欢迎列车到来的人群中,有从印尼、缅甸、菲律宾回国的华侨观光团,及厦门各界归侨侨眷和集美各校师生,集美侨校的学生还围着铁道兵战士载歌载舞,刚从菲律宾回国就学的侨生张美珠、张美仁姐妹两代表集美侨校,将一面写有“把幸福带给人民”的锦旗献给劳苦功高的铺轨部队。

陈嘉庚与周总理是挚友,他说:总理知人,理解人、体贴人,使我永远感激。我建议在福建兴建铁路,移山填海修海提,最后鹰厦铁路与海堤一起都提前一年通车建成,这和总理的部署是分不开的。我在祖国万里行提出15项建议,凡是写信给总理的,都一一有着落,总理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1955年8月2号,陈嘉庚开始了祖国万里行,起程赴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参观访问,北到新疆,南到海南岛,共访问了16个省市自治区,行程25000里。陪行者有中侨委副主任庄明理、厦门市副市长张楚琨、秘书张其华。

启程前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陈嘉庚,并对陈老讲:“陈先生访问16个省市自治区确实壮举,祖国正在突飞猛进,先生对工业是内行,多提意见,海南岛种植橡胶,还有很多问题,先生是世界橡胶界的著名开拓者和经营者,必有好意见、好办法。”

陈嘉庚先生在长达5个月的考察行程中,每看一处都很兴奋,他不断的给毛主席、周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写信报告见闻,反映问题提出重大提案建议;关于海南岛橡胶业,1956年8月广东省省长陶铸还派一架军用机,请陈嘉庚到海南岛视察橡胶园,下飞机后他不顾休息,即从海口乘坐吉普车到文昌县南阳老胶园视察后,提出一整套的建议,对海南岛橡胶垦殖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作者为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名誉教授、致公党厦门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