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守护陈嘉庚爱国遗产

——范立洋与国家级抗战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故事

| 何薇

他五上福州,八赴厦门,四进武陵,三叩魁城……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齐鲁平原到鄱阳湖畔,前前后后,走访了145人,行程数千公里……

他花了两年寒暑假,从相关档案馆的故纸堆中小心翼翼地搜寻历史资料,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国军队收复台湾、河内受降,他带人一张张地检索、摘录、拍照……收集整理了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所职业学校抗战内迁的相关资料,积累了30多万字的笔记和210余帧历史图照……

他二十余年如一日,带着一群志愿者无怨无悔、竭尽全力义务守护民族抗战记忆,为抢救被誉为战时福建“西南联大”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赢得了时间、留住了历史。



20209月,他主笔申报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他收集的史料布展的陈列馆、展览馆、展厅、历史文化长廊、抗战纪事碑墙,近三年来累计接待团体观众600多批、10余万人次;他培训志愿者宣讲团队,带领他们策划了“走近嘉庚”“嘉庚风·中华情”“风展红旗如画”“重温历史·锻铸军魂”“铭记历史·锻铸师魂”等专题宣讲50余场,反响热烈,被点赞为“台上激情澎湃,台下热泪盈眶”、誉为“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准”。

他叫范立洋,今年已步入古稀,退休前他是大田一中的语文高级教师、政教处主任,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现为大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校外辅导员。曾获教育部等六部委“优秀指导教师”、中宣部等三部委“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是什么让他这样执着与坚持?是什么激励着他不辞辛苦、永不言弃?让我们来揭秘这背后的故事吧!



 

少年时代萌初心

故事要从1960年的暑期说起,9岁的范立洋随父亲从闽南回大田故里玉田省亲。

“别看这里的房子不起眼,在抗战时期它们非同一般,陈嘉庚先生有三所学校就办在这里,史称‘第二集美学村’。这几十处房子呵,都是我们玉田乡亲们无偿腾让出来的……我们每天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校董、校长和老师给我们讲述救亡之道、解读战局,领我们唱《毕业歌》,教诲我们: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父亲感慨地说。

跟随着父亲的步履,小立洋新奇地走进一座又一座的校舍。面对着墙上遗留的每一行字迹、每一处图案,父亲都会讲出一段被岁月埃尘掩藏的故事。

范立洋对记者说,自那个暑期之后,他了解到了那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金门、厦门相继沦陷。“陈嘉庚为抗战捐资捐物,日军为了报复,疯狂轰炸他创办的学校。为保护青年才俊,依国民政府和陈嘉庚指令,集美校董会着手学村各校陆续分迁内地。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业三所职业学校共14个班级辗转安溪,又整合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于193811月定址大田。”范立洋说。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有战时的福建“西南联大”之称。在这个远离海岸线的山区里,深藏着抗日时期全国唯一没有停招的航海学校——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它为战后中国航海事业储备了大量航运骨干。

师生们迁到大田才几个月,新校址就被日军发现。1939920日,6架日寇飞机侵入大田上空进行精准轰炸,摧毁了校舍,师生们再次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



“当时玉田村的乡亲们在范震生、范士林等乡贤的倡导下,立即腾出了43座宗祠、庙宇、民居给师生们当校舍。将供奉祖先的祠堂腾出来当教室,把祠堂前的风水池填平做操场,村民们的义举真是难能可贵。”范立洋介绍道。

 

天命之年情更深

范立洋的父亲当年是集美高级商校的学生,他帮助父亲在大田接待过多批回访的老校友。有位老学长拉着范立洋的手说:你看,我们一年年老了,记下这段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父辈的嘱托,成了范立洋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父亲辞世之后,眼看老学长们连二接三老去,抢救民族历史文化的紧迫感时刻鞭策着他,为了寻访这段珍贵的历史,从省内到省外,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只要一有线索,他就设法前往。不仅他本人在做,他的同事、亲友和考上各地高校的学生也都成了“志愿军”。在常年的高三教学中,他见缝插针地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乃至以后的做策划、布展馆、写剧本、排节目,组织志愿者、培训解说员、策划教育活动、接待各地师生、联络集美校友,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三四十万字的资料、两百余帧的历史照片、两层大厅的主馆、九个分馆、三条抗战播迁历史文化长廊、九处纪事碑墙和雕塑,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艰辛不寻常”。



“所幸的是,这些艰辛的工作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忱支持。”范立洋感慨地说:二十年的史海跋涉,我所到之处,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不论是本埠的,还是外地的;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我提起“陈嘉庚先生”和“集美职校抗战内迁”,从来没人说“不”,几乎是一路绿灯:查档案不收费、带路不要钱;有的人听说我是自费、义务收集史料,还热忱地为我提供食宿、用私家车送我出行,我要付费致谢,他们却说:陈嘉庚倾家为国,我们尽一点力完全应该。许多同事和学生,也参与到这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协助采访、拍照、录音、录像、打印、校核——全都“义务”、完全“志愿”,许多集美老校友和海内外侨胞也倾心相助,他们说: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应该像嘉庚先生那样,爱咱们的国家;像我们的前辈那样,报效我们的民族……

 

花甲岁月倍执着

二十一世纪之初,房地产开发浪潮波及大田城区的黄金地段,开发“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地块的大田县“鱼池洋房地产开发指挥部”也紧锣密鼓地开始运作。庆幸的是,也就在2011年,在社会各方的热忱支持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在玉田集美职校旧址正式开馆,并且声名远播、观众如云。多年来,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平台,范立洋领衔的志愿者团队反复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和“保护历史文物,守住城市灵魂”的探索实践,推动社会上上下下达成了共识,将房地产经济利益让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终于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中得以保全,成为目前国内留存面积较大、文物较多、内涵丰厚、史料翔实、人物丰满、事例感人、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抗战遗址。

走进大田县城中心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土木结构旧房子连片。房子多为祖祠、庙宇和民居,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大门外都有“抗战时期集美职校旧址”红底白字中英文对照的文物保护牌子,客厅教室墙上依然保存着当年的“诚毅”蓝字校训。

为发挥文物“历史教科书”和“清醒剂”的作用,弘扬“嘉庚精神”,在范立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自2012年开始,培训了大田一中、大田五中等学校师生60人作为首批志愿者宣讲员。

范立洋说:“学生高一是新手,高二正好用,高三课业重我们不敢用,考上大学他们又远走高飞了。这支队伍流动性太大,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培训,工作量很大。”

2017年,大田县成立“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专门负责学村旧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荣忠介绍,学村旧址3217.5亩,其中防空袭“森林课堂”3000亩、校区旧址面积为217.5亩;28座现存校舍中,22处是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3月,指挥部领导采纳了范立洋的建议,积极推动各有关部门联手扩建志愿者宣讲团队,并正式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宣讲员。

“宣讲团原来就七八个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人团’,队伍在不断壮大。”范立洋欣慰地说。

“嘉庚先生‘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身体力行,集美前贤‘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在‘第二集美学村’这片热土上,嘉庚精神激励了我们,又通过我们传递给了更多的来宾与听众,感觉很有意义。”志愿者大田县民企业主连晓玲深有感触。

“我们这个团队里,有父女相传、姊妹相伴、师生传带、同事携行的身影;还有上高中是志愿者宣讲员,上大学寒暑假又回来重操旧业,出来工作以后还接着做的女生……”城二小陈慧芳老师笑着说。

先贤已故,但是“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嘉庚精神和“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诚毅”校训却是代代薪火相传。

采访最后,范立洋告诉记者,“第二集美学村”边上的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前身就是当年“集美职校附属玉田国民学校”,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把它作为一份重礼留赠大田县,七八十年的风雨沧桑,它的校训依然是“诚毅”,它的校歌依然是《集美校歌》。每次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在《义勇军进行曲》之后,依例高唱《集美校歌》,其场景令人动容、热泪盈眶——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

山明兮水秀,

胜地冠南疆。

天然位置,

惟序与黉,

英才乐育,

蔚为国光。

全国士聚一堂,

师中实小共提倡。

春风吹和煦,

桃李尽成行。

树人需百年,

美哉教泽长。

‘诚毅’二字中心藏,

大家勿忘,

大家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