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人民政协(下)
文 | 王起鹍
肝胆相照 奉行“诚毅”
“诚毅”二字包涵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陈嘉庚的切身体验。陈嘉庚对“诚毅”的内涵有深刻的感悟,他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为‘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为‘毅’。”简言之,“诚毅”就是“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诚毅”精神是陈嘉庚一生奉行的道德准则,也是推动他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诚毅”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整个经商活动、办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特别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诚毅”更是他履职之要,肝胆相照,敢于说真话。陈嘉庚不仅是“诚毅”精神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诚毅”精神的楷模。



陈嘉庚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人大常委会委员,对国家大政方针和人民生活有什么意见,便向人大和政协写建议、提案,由于陈嘉庚与周恩来总理交往20多年,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他常常写信给周总理,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1956年陈嘉庚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准备公开批评,经周总理说明外交形势和当时各种关系后,就识大体、顾大局,服从党的决定,保留自己的意见。
他拥护第一个五年计划,认为实现这个计划,将使国家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他用近三个多月时间前往全国各地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但对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中,没有一个项目放在福建有意见,不能接受所谓福建是前线而暂缓建设的主张,认为这是“因噎废食”。此时更应该代表福建为民请命,极力向中央争取;
他拥护“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现大跃进的路线。但他对全民炼钢,全民办厂持保留态度。他认为炼钢,办工厂,不应全民来办,尤其不赞成学校来办。他通知集美学校,不要炼钢,说炼出来的钢不能用,浪费人力物力。他批评学校建筑部,把人拉去炼钢是影响正业。
他还对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一来,勤劳和懒惰不分,干活与不干活都一样的待遇,对生产不利,一部分靠侨汇维持生活的侨眷,今后也不需要海外赡养了,侨汇即将大幅度的下降,对国家不利。
他还对马寅初的“人口论”表示赞同,他多次与北京老朋友交谈,认为人口不控制,将来会发生问题,他特别指出,法国是人口控制最好的国家,几十年来增长极少。
又如1957年3月12日至4日在最高国务扩大会议上和全国政协二届三次全委会上,被誉为东南亚“橡胶大王”的陈嘉庚,就橡胶工业原料问题发表了长篇意见,他在政协的发言分为14个问题,从橡胶生产的发展历史,橡胶的制作过程,讲到橡胶制品的原料,并针对化工部对绉胶(用胶乳凝块或杂胶为原料)不合用的定论,讲了当前国际橡胶制品,包括轮胎工厂所使用的烟胶(天然橡胶),绉胶、人造胶的混合比例和欧美、东南亚等工厂十多年来采用的绉胶实际事例,批评化工部不敢使用绉胶,专用昂贵的烟胶为原料,浪费国家大批外汇的保守思想。
1958年中苏出现矛盾,苏联撤走专家后,当时准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苏联展览馆时,陈嘉庚撰文写道:“平等同行,结为兄弟友邦,以维持世界和平,绝非屈辱依附,自失独立尊严”,并写信给周总理,认为建苏联展览馆有损民族尊严,后来这两个馆改为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
陈嘉庚一向直言不违愿于心,肝胆相照系于情,做为国家级领导人,处处以身作则,招待客人不外家乡风味,陈毅、方方、蔡廷锴等都尝过他特备的海蛎煎、炒米粉和猪蹄芋头,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啬,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对国家、对自己都是一视同仁。
同舟共济 为侨服务
陈嘉庚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建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始终是同舟共济,不忘维护侨胞正当合法权益,为侨胞服务。他经常参与研究华侨事务领导机构的工作,积极推荐侨界代表人物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的领导班子;参与制定和实施国家的侨务政策,参与筹建和领导第一届全国侨联的工作。
陈嘉庚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通过了《共同纲领》。
陈嘉庚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在大会上发言说:“《共同纲领》的内容,不只反帝、反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且积极的提出了为中国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具体方针,又恰当,又切实,在各方面都能够满足爱国侨胞的要求。”
解放初期,在帝国主义和居住国右派势力的挑动下,东南亚有些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迫害华侨的事件,华侨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为维护华侨正当利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挑起的排华恶浪,陈嘉庚在1950年6月22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发言时强调:“海外华侨,或受殖民地政府苛待,或被当地民族排斥,损失惨重。不可胜计,海外孤儿投诉无门,自我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惟望早日建立外交关系,派出使领,以正常外交手续,予以切实保护。”
1952年12月6日,陈嘉庚还针对帝国主义、殖民地政府迫害华侨的情况,对泰国《全民报》发表谈话指出:“近几年来,帝国主义的殖民政府完全背弃道义,更加无理的迫害华侨,使华侨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这实在是我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他号召海外广大的爱国华侨,紧密团结,和当地人民友爱互助,为保卫华侨的居住、营业的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权益而斗争。
陈嘉庚拥护抗美援朝,拥护出兵朝鲜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于1951年10月29日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爱国华侨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的发言,指出:美国是走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旧路,主要目的在于进攻我国,“凡背道蔑理,违反信义,结果必然失败。”并说:我国和朝鲜是“唇齿相依”,“共穿一条裤”,我国出兵抗美援朝,亦保家卫国。
1954年9月,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审议宪法,会上他发表了《宪法草案鼓舞了华侨的爱国热情》一文,表达了热烈拥护宪法的心情。他说:“我国前朝专制时代,无有宪法规律,贪污腐化,外侮内乱,国弱民贫。满清末及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有数次所谓宪法,写了若干民主条文,公民权利,但都是虚伪骗人的。结果都为全国人民所唾弃。”
他认为这次宪法的起草,是根据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参考了各有关民主国家的宪法,会前又集中各大行政区,各省市领导,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8000多人参加讨论修改,从6月15日起,再颁布给全国人民讨论修改,复历三个月,远如海外华侨也有充分时间可以参加讨论和提出意见,成为一部真正民主的人民宪法,不但全国人民热烈欢庆,海外千万侨胞也欢欣鼓舞。就在这次会议上,陈嘉庚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5年4月,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签署了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关心华侨的切身利益,陈嘉庚发表了《庆祝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签订》一文,说明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将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彼此的友谊关系。
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报告中号召:“我国政府曾经再三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毫无疑问,如果台湾能够和平解放,那么对我们国家,对我们全体人民,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将是最为有利的。”
“我们重视海外广大的爱国侨胞在推动和平解放台湾事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希望曾经或者还在对祖国采取对立态度的少数华侨,认清是非,省察大势,跟广大的爱国华侨站在一起,为促进和平解放台湾的爱国事业作出贡献。”
陈嘉庚先生热烈响应周总理的伟大号召,在会议期间,为讨论华侨如何响应周总理号召举行的座谈会上指出:国外广大华侨都是爱国的,只有少数华侨由于不了解祖国的实际情况,曾经或者还在对祖国政府采取敌对态度,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认清是非,发挥爱祖国、爱家乡的热忱,跟广大爱国侨胞站在一起,积极为促进和平解放台湾,从而完成祖国统一的事业而努力。
陈嘉庚还指出:现在800万台湾人民之中,有将近600万人是闽南人,他们说的话和我们现在讲的话一样,是厦门语系,他们有很多是当时追随民族英雄郑成功到台湾去的后代,他们在那里反抗过清朝的统治,也抵抗过日本殖民主义者,他们还有不少人是在台湾有家,在闽南也有家的。相信当他们听到周总理对他们的关怀和号召,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兴奋的。
台湾回归祖国,祖国完全统一是陈嘉庚先生最后的遗嘱和遗愿。
(作者为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名誉教授、原致公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原厦门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