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陈嘉庚”
——怀念倾资兴学的集美校友施金城
文 | 陈克振
得知施金城先生逝世的消息,家乡各界无不为之悲痛,纷纷以各种形式,向这位热爱故园的慈善老人,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深切怀念这位杰出的慈善老人。
倾资创建培文师范
施金城,1925年出生于安溪县龙门镇山美村。1929年,4岁随父兄到印尼谋生,11岁时又被送回家乡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37年抗战爆发,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受战乱影响内迁安溪,施金城就读集美中学和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施金城深受陈嘉庚倾资兴学、爱国怀乡的理念熏染,于是暗自立志,将来即便千难万险,也要办学兴教!抗战胜利后,施金城于1947年又远渡重洋到印尼闯荡,经过几十年打拼,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
1982年,施金城回到阔别35年的家乡,他看到村里的小学生还是在他几十年前就读的旧祠堂上课,祠堂已经破损成为危房,即表示要为家乡小学捐建新校舍。另一位侨胞曾表示要与他共同捐建新校舍,但后来退出,他就独资捐建小学校舍。
1984年,施金城捐建的小学新校舍落成了,学校命名为培文小学。他回乡看了很高兴,就到县教育局要求为培文小学配备素质较好的教师。他获悉全县的小学教师有不少是民办或代课教师,其中有不少人是不合格或不完全合格的,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家乡小学教师欠缺的问题,对施金城的触动很大。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和国家前途的大事。于是他想创建师范学校培育师资。但要办师范并非易事,据估算仅建校舍就需150万元。这在当时非小数目,那时全县还没有华侨捐资上100万元的情况。
施金城对办师范又喜又忧,喜的是能帮家乡解决师资问题,忧的是自己财力不足,承受不了建师范的重任。他为此犹豫不决,即到新加坡请教曾任安溪中学校长的王瑞璧。王先生在分析创办师范难易及好处之后,支持他捐建师范学校。施金城决定捐建师范学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批准创办安溪培文师范。他非常高兴,但他无法一次性支付所需的资金,只好分期汇款建校舍。当年秋季招生上课。学生先在培文小学的多余教室上课。他按承诺分期汇款,确保校舍按计划进行建设。
学校于1990年11月举行校舍落成典礼,施金城把校产移交政府,副省长刘金美代表政府接收校产。师范校舍已初具规模,捐资可暂到此为止。但他表示将在有生之年,继续完善培文师范建设。此后他又继续捐资兴建校舍、多功能体育馆和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等。
安溪旅外侨胞李尚大获悉施金城捐资兴学后深受感动,特写信给他赞扬说:“此次我与数同乡回安溪,听说你回家乡,看到家乡的贫困,教育的落后,师资的欠缺,而激发了你的正义感,决心挑起重担,要在家乡创建师范学校。你自俸甚俭、克勤刻苦,不先为自己求安乐,至今尚住在老店屋里,生活俭朴,每月按时汇款……你的所作所为,比大富豪捐献亿元更有价值……你办学校的钱,不是你多余的钱,是你辛辛苦苦挤出来的钱,你的诚意令人深为感动,你的义举鼓舞了其他的同侨,会影响许多同乡追随你为家乡作出贡献,你的功绩会留与家乡的人世世代代怀念你,我也以无比尊敬的心,向你致敬礼。”
1995年,培文师范举行建校10周年的庆典活动,同乡侨胞李尚大在会上讲话时说:“我首次拜访施金城时,他的公司摆设很简单,大热天也没有安装空调,仅有的电风扇,没客人来就关着。我去时启动,还发出嗒嗒的声响,可见电风扇实在是太旧了。他这样做是为了筹集资金建校舍。”
施金城倾资兴学,赢得乡亲的赞誉,也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赞扬。福建省政府多次授予捐资办学的金质奖章及乐育英才奖匾,并为其立碑表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卢嘉锡分别题词“育新秀谱华章”“倾资办学,功在国家”。
培文师范于1995年承办福建省中师第五届运动会,得到施金城大力支持,捐赠承办运动会所需的资金。施金城提议学校的教职工戒烟,全校教职工积极响应,三个月实现无烟学校,荣获省教委授予“无吸烟学校”的称号。施金城特地捐赠100万元作为奖教基金。
培文师范创办以后,为安溪、永春、南安、晋江、石狮、惠安等8个县市区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施金城创建培文师范硕果累累。但他表示,他的目标不仅要办好培文师范,还要争取办好培文师专。”
来往奔波为办高中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施先生的座右铭。他父母生育五男二女,排行第四的他,4岁丧母,父亲带他去南洋,后担心他长大忘了根,10岁又带他回乡读书,后再到异国谋生。他经过奋斗已有条件享福,但为倾资兴学只享下等福。
施先生的生活很俭朴。他住的是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普通房子,一层施先生伉俪居住,二层儿媳妇居住。房子装修很普通,家具很平常。客厅墙上悬挂的匾额写着“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为先”,可见他就是坚持勤俭持家的家教。
根据形势的发展,培文师范从2001年起不再招生,这意味着培文师范就要关闭了。这下对施先生的触动,远远超过他对创建培文师范缺乏资金所产生的触动。他寝食难安,一次次回乡来往奔波,与有关方面商讨培文师范的出路。
经过多方商讨,在2001年筹建培文工艺美术学校,但招不到生源,只好另想办法。2002年再经各方面商议,报经泉州市政府批复,由安溪培文工艺美术学校和泉州师范学院联合创办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当年秋季开始招生上课。
培文实验高中创办后,施先生又捐建一幢科技大楼,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至2007年秋季,培文实验高级中学已培养出3届997名高中毕业生,90%以上被高校录取。2011年8月,榜头初中校并入培文高中,使培文高中成为一所完全高中校。
施先生伉俪进入耄耋之年后,仍继续支持培文高中办学,又捐建培文高中新校舍,建成教学楼、宿舍楼及学生食堂各一幢,进一步完善了培文中学的建设。至此,培文中学已建成的校舍建筑面积已达到4万多平方米。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把石混、砖梏结构的校舍定为危房,为此,培文中学的大部分校舍必须重建。这些校舍是由施金城捐资,再由家乡安排建设的。国家对此类校舍要求重建,并不是施金城的责任。
然而施金城对此却坚持表示,他不管经济有多困难,在他有生之年,愿意倾尽所有,配合完成培文学校的校安工程重建。他又再捐建培文高中一幢教师公寓,一座图书馆,使学校的建筑硬件达到省一级达标高中的标准。
如今,学校的教学设施先进,新教学楼每间都配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实验科学楼全部实验设施按一级达标高中标准配置,各种专业教室场所功能齐全、配备完整:包括图书室、阅览室、学术报告厅、校园播音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均一应齐全。
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很好,有全县唯一的多功能体育馆,可供2500人集会;田径运动场按国际标准设计,配备齐全。3座学生公寓可供2056人入住,其设计配备不亚于大学学生公寓:新建食堂采用最先进炊事设备和用餐桌椅,温馨舒适。学校的硬件设施配置,也达到省一级达标高中标准的要求。
情系家乡幼教事业
30多年来,施金城伉俪几乎年年回乡,除捐建培文师范及中学外,还捐建安溪实验小学“忠诚楼”,捐资助建官桥医院侨光大厦、门诊大楼和捐赠医疗设备。他们还捐资在县城龙湖兴建幼儿园园舍,政府将幼儿园命名为“丽馨幼儿园”。
2007年,丽馨幼儿园举行建园十周年庆典,施金城伉俪应邀回乡出席庆典活动。该园被评为泉州市优秀幼儿园。2012年1月,丽馨幼儿园创作并演出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施金城伉俪对幼儿园创办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
随着学龄儿童增长,安溪县城区原有的幼儿园,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决定新建一所幼儿园。施金城获悉后,即决定捐建这所幼儿园,并于2011年12月举行奠基仪式。县政府将该园命名为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建筑面积5760平方米,设置18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720人
2012年9月28日,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举行落成庆典活动。施金城伉俪携家人及亲友20多人,专程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庆典会上,省政府对他捐赠巨资建设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进行表彰,表彰他为发展幼教事业作贡献,再一次为其倾资兴学立碑。
施金城伉俪携子女和亲家一起,为了赶回家乡参加霭华幼儿园落成剪彩仪式,凌晨就起床赶坐早班飞机往香港,再转飞厦门,又乘车连夜赶回安溪。他们的六个儿女及配偶陪同回乡,特地利用这个机会,在幼儿园留下珍贵的合影,让在场的人羡慕不已。
9月30日,施先生伉俪与培文系列学校的教职工及培文校友500多人,欢聚一起共度中秋佳节。施老先生动情地说:“我已是曾祖父级的人了,看到这些教师、孩子,我仿佛感到我的孩子、孙子、曾孙,与他们一起共度中秋,我心里无比高兴。”培文校友说:“没有培文,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想念母校,一定知恩图报。衷心祝愿施先生伉俪长命百岁!”
施先生在回忆往事时感慨地说,他始终没有忘记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治贫先治愚,科学可兴邦”的嘱托;他认真践行恩师王瑞璧“成功何必在我,奋斗绝不后人”的教导,将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安溪教育事业发展尽力。
施先生倾资兴学,30多年来先后捐建培文小学、培文师范、丽馨幼儿园、培文高中、颜明幼儿园、培文蔼华实验幼儿园等6所学校的校舍,在校学生3500多人,其中幼儿1500多人。
2014年4月23日,县领导和培文系列学校的师生,在培文高中庆贺施老先生九十大寿,临濮施氏宗亲会和山美村、后坂村、光孝村乡亲送来“松贞鹤寿”和“丹心系桑梓,善举播芬芳”的祝寿牌匾。县委书记和县长莅临祝寿,送上深情的祝福,给施老先生无限的慰藉。
2015年11月,施老先生伉俪带领一家人回乡,和各级领导及师生一起,出席了安溪培文高级中学创办30周年的庆典活动,并发表讲话,回顾30年来捐资兴学的历程。看到他捐资创建的培文师范和培文高级中学,30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近几年来,年上九旬的施老先生,仍多次回乡视察他捐资建设的培文系列学校。2019年,他又捐赠一笔资金,设立培文系列学校的奖学奖教基金,用于奖励教学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师生。他对学校师生的关心奖励,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
与母校的深厚感情
施金城对集美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关心集美校友总会的工作。1999年12月25日,他被集美校友总会评为“陈村牧基金获奖者”。2000年11月12日,他被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聘为集美大学校董会董事。
集美校友总会创办的《集美校友》杂志,是集美校友学习和交流园地,我在1983年调到安溪县侨务办公室工作,正好是施金城开始在家乡捐资兴学,我受他的捐资事迹所感动,即写了“倾资兴学 乐育英才——记安溪旅外乡亲施先生的事迹” 一文刊在《集美校友》杂志2000年第2期。
2013年7月,由集美校友总会和《集美校友》编辑部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组织编撰的《百年树人》一书,他成为该书列入经过遴选的100名杰出集美校友之一,并收入了我撰写的“施金城: 学习陈嘉庚的楷模” 一文。
施老先生关心母校的建设,集美校友总会建设会址时,他捐资支持校友总会大楼的建设。2012年9月22日,安溪县集美校友会聘请他为该会名誉会长。2015年又被聘为该会第二届名誉会长。校友们赞扬他克勤克俭倾资兴学,是学习陈嘉庚精神的典范。
《集美校友》杂志也非常关心施老先生。2012年第1期,刊登了陈励雄的文章“学习陈嘉庚的楷模一一施金城”,同年第5期,刊登了任镜波理事长出席施老先生捐建的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落成庆典的图文。2014年第5期,刊登了培文中学校长陈哲恒的文章“我们校主学校主的故事”。同年第6期,刊登了施老先生的文章,“校主伟大 习主席英明”的文章。
2015年第6期,《集美校友》刊登了培文中学创办30周年的庆典活动的盛况和施老先生在庆典会上的讲话。2018年第4期,刊登了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撰写的“‘安溪的陈嘉庚’施金城”一文。这些文章都赞颂了施老先生倾资兴学的功绩。
施金城先生逝世后,中共安溪县委和安溪县人民政府于5月25日向施金城先生家属发出唁电称:“惊悉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施金城先生遽归道山,深感悲痛。特致电代表122万人民表示深痛哀悼,并向施金城先生家属致以亲切慰问,望节哀珍重!”
“施金城先生身居异域,心怀故土,一生克勤克俭,捐资创办培文小学、培文师范学校、培文中学、培文丽馨实验幼儿园、培文蔼华实验幼儿园、培文颜明幼儿园等6所学校,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安溪的陈嘉庚’。施老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倾情教育,矢志不渝,其大爱精神,家乡人民永远灵感铭于心!大爱无疆,金城永立!” “施金城先生千古!”
5月30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培文高中举行“施金城先生追思悼念会”。集美校友会永远理事长任镜波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以及培文系列学校的师生等出席追思悼念会。安溪县副县长林毅敏主持追思悼念会,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林荣超致悼词,缅怀施金城一生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