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生活的仪式感是将每个此刻铭记

| 杨秀晖


在我个人的阅读认知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潜伏许多隐藏的意象。与散文,和小说相比,诗歌更隐晦,更意味深长,也更让让人难以捉摸。诗是雾里花,水中月,给读者留出了想像空间,给作者划出了安全边界,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解读。诗人写下的是他当时的情感和所思所想,那是一种微妙的记录,读诗,也是一个寻找同类的学习的过程。

一口气读完了华晓春老师的新诗集《我祖国花样的乡愁》,诗好,句佳,情真,文字里跳跃的美感,搭建的意境,流畅,隽永,美好,组成了诗人的花样乡愁。

第一辑“栖身之处”里,有龙舟池的迤逦风光,那是诗里的年轻夜晚,一颗驿动的心,想去更远的远方;有大社的无限江山,古老与现代交织出欲说还休的,文创的味道;石鼓路在奔跑,杏林湾落日如霞,这是诗人栖居的集美乡,也是他心中守望的故乡。他回忆起1987年的中秋夜,财政8704班汇聚于归来堂,从20052017,每个生命中值得记忆的时刻,都有诗歌在场,多么令人欣羡。

对于集美,我已是二进二出,由于工作忙碌,并无太多时间一一走访。此番,读着华晓春老师的诗集,那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鳌园、延平故垒、尚忠楼……它们在诗歌的故事叙述和情感的双重辉映下,从另一个角度走来,熠熠发光,成为一个具有带动性的向往。

第二辑“邂逅之乡”,那些脚步丈量过的山山水水,有的是信步所至,有的是一天半的小小欢聚,有的为一场樱花而聚集。文字思辩,铿锵有力——“独步红色的土,穿透石头,又路过风雨,从铁里挣脱,只为向海拔近千米的无垠江山,掏出怀里的嫩。”这样的诗,绝不仅是分行文字,它有着切身体会的着磨以及敬天爱人的本质,用一颗悲悯心看天下苍生,描绘所际遇之万物,欢喜的,为它写一首诗。

诗性的表达,来自于诗人经年积累的功力,同时也是内心自然的圈点。这样的性表达,因有真情实感而更加传神。《中午去角美会黑枣》,我看了多遍,黑枣大哥的模样、神态、以及他的新书店,是华老师笔下“角美俗世里的那些神”,形象,真挚,脱俗。仿佛一个召唤,读者也成为局中人,去到角美,去到那个叫新书店的地方,把茶,言欢,促膝倾谈。

第三辑的《亲爱之邦》写的什么?我猜是诗人心里的原乡。它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些人,一些亲爱的人组成的高地。秘藏于心的情感,甜美而又忧伤,那里有对妈妈的眷恋,克制的情感诗句,淡淡感伤,向母亲汇报儿行千里之足迹。慈萱已经不在人世,“那些披星戴月的急促的敲门,缓缓的脚印漫上墙。屋子的每一处上空,母亲都在看着我。”多篇忆母诗词,浓浓思念里,“如清明日的炊烟弥漫余生”,诗人觉得母亲的音容笑貌光芒万丈,我想是的。

第四辑“身体之域”,“被山水掠过,打开一条河,掩上一片森林,去关注尘世中的这座城。”我以为这是诗人关注到自身,从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出发,所思想起的一些文字。月色太小太轻?无妨,且饮茶,耽此刻,让心中的月色现出磅礴。磅礴的除了月色,还有诗歌,诗人在这个章节里,写花,写人,写事,写节气,写心情,也写给别人的作序,寄语,评论。日常的一切,在诗心的表达下,亦有诗情诗性。

第五集的压轴之作《时光之城》,岁月的况味在此氤氲,年份终结的怀想,启新年阅新篇,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当下的瞬间。时间如此猝不及防,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和谁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心境,可有藉由的载体,用一篇文表达,以一首诗呈现?

每一个经历都值得珍惜,生活的仪式感,是将每个此刻铭记。十分羡慕华老师,他写下了生日曲,也写下离散词,正如同他后记里所写,“只要在时光里,我就依旧会执着地将自己放置在诗意里,无论怎样的天气。”这种诗意而秘密的表达,如斟酒八分,月未盈满,真的很棒。

“我”有诗意千万里,最真实的表达,还是应由作者自己定义。在诗人的笔下,多次出现一条麻阳溪,时间多为除夕前后归乡偶拾。麻阳溪畔,有“少女诵读”,有“一枝梅花的怒放……两岸正喷涌着人间熊熊的烟火。”诗的形象,也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喻、象征、内涵,修辞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都不简单。所行皆风景,落笔即为诗!“桂湖之畔,下起雨,咖啡遇见了茶……”当桂湖开始摇晃时,今夜举杯,也无风雨也无晴。妙哉!

在这样的诗句里,极容易寻觅到写散文的真谛。且静下来,流连文字之美,向华氏文字坊学习!

(作者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湖里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