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回望见证“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情谊
文 | 林桂桢 潘荫庭
尘封近一个世纪的罗扬才、李觉民成绩单,陈嘉庚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往来书信,1955年陈嘉庚考察访问全国后撰文《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首次在厦门观众眼前亮相。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6月26日,“同向 同心 同行——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主题展览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幕。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页页翔实的档案资料、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集中亮相,全面、真实、生动地呈现了陈嘉庚在探索救国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人相遇、相知,携手共圆民族复兴之梦的感人历程。
本次展览共展出20件(套)革命文物、357张历史图片,将陈嘉庚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同行、风雨同舟的历程浓缩定格。
第一部分“要为国家民族奋斗”,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与抗争史为大背景,讲述了陈嘉庚先生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内忧外患,怀抱相同的初心,沿着各自轨迹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经历,凸显“同向”主题。
第二部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聚焦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劳并到访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陈嘉庚先生在重庆、延安两地的见闻、思考以及由此作出的政治抉择,昭示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凸显“同心”主题。
第三部分“最要紧是国家前途”,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应邀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参政议政,与中国共产党大道同行、共圆民族复兴之梦的感人历程,凸显“同行”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文物史料中,有8件(套)文物、251张图片是首次在陈嘉庚纪念馆展出,成为嘉庚先生与中国共产党情谊的重要佐证。
罗扬才李觉民成绩单
玻璃橱柜里,几份泛黄的资料吸引了观众的注意——革命烈士罗扬才、福建早期的马列主义传播者李觉民,在集美学校学习期间的成绩单。
据了解,1925年6月,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在集美小学三立楼成立,李觉民被选为书记。1926年2月,在厦大囊萤楼111室宿舍,罗扬才、罗秋天、李觉民三位共产党员宣告了福建省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的诞生,罗扬才是首任书记。
由此可见,陈嘉庚虽是无党无派之人,但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涌现出了众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成为党团进步组织的“红色摇篮”。
陈嘉庚参政议政物件
陈嘉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证书、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使用的铅笔、《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陈嘉庚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带回来的这些物件,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的部分往来书信,也是首次在陈嘉庚纪念馆亮相。
“这些物件,都是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参政议政,为祖国建设殚智竭力、鞠躬尽瘁的见证。”陈嘉庚纪念馆工作人员陈辉煌说,嘉庚先生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互通书信,探讨了不少对于民生大计、经济建设的建议,说明他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陈嘉庚著文《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
一本1955年陈嘉庚考察访问全国的记录、一篇陈嘉庚所著的文章《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1955年,陈嘉庚考察访问了全国多地,对各地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相当满意、倍感欣慰,于是在中国新闻社发表了一篇文章《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
他在文章末尾写道:“我的总观感是,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是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
【幕后】特邀专家加盟 多方收集史料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翁荣标说,纪念馆特邀市委党史方志室,以及嘉庚精神和侨史研究等方面的8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全力以赴开展工作,至5月底完成近3万字的大纲编写。
为丰富展览内容,陈嘉庚纪念馆还从征集自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机构的文物、资料中精心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展品进行展出。半年多的时间里,陈嘉庚纪念馆先后召开13次大纲研讨会和3次专家论证会,新征集到历史图片近百幅、珍贵旧版图书80余种、重要史料500余份。这些珍贵文献,也为今后更好开展嘉庚精神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持。
【声音】这些第一手资料非常有价值
集美陈嘉庚研究会原副会长陈经华说:“本次展览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内容充实,很好地呈现了一位爱国侨领与一个伟大政党惺惺相惜、亲密无间的关系。能从一百年来的历史档案、海量的史料中梳理提炼出这么一个展览,十分不容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富有建设性的工作。这里面有不少历史图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厦门外国语学校学生沈婧说:“本次展览讲述了嘉庚先生和共产党相知、相识、相惜的不解情缘,让我深深感受到陈嘉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学习嘉庚先生的爱国热忱,把所学知识都运用到祖国建设发展的事业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本文原载于《厦门日报》2021年6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