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屈健回忆妻子李林烈士

| 吴奕纯

1990年,李林烈士殉国50周年之际,她的母校集美中学建成了“李林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绥边区十一专署专员、李林最亲密的战友、她的先生屈健,专程从北京赶来,为“李林园”落成剪彩。笔者时任厦门日报记者,拜访了这位革命老人。


“作为烈士的战友,50年来我们常常怀念这位抗日女英雄。”往事如缕,把屈健带入深深的回忆之中。屈健比李林大一岁,1937年他从河南开封来到山西牺盟军政训练班,和李林在一个连队。在他的心目中,李林性格刚强、才智出众,具有一般女同志所不能及的勇敢和胆识。艰苦的训练生活,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让这两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1938年冬,屈健与李林结为夫妻,但婚后仅一年八个月,李林便壮烈地牺牲了。

屈健拿出一张随身携带的雁北地区的地图,讲述了当年与李林一起跃马横戈、与敌鏖战的戎马生涯。他说,战争年代,革命事业高于一切,他和李林常常是刚见面又分离了。虽然共同生活的时间很短暂,但他对李林深为了解。

他深情地回忆起李林的往事:李林的童年是在海外度过的,耳闻目睹了殖民主义者的暴行,激起了她的爱国精神。从印尼回国后,在集美中学学习的李林爱好文学,曾想当一名文学家。她才思敏捷、文笔畅达,在雁北,她写文章常不打底稿,一气呵成。屈老说,日寇入侵,打破了她的文学梦。当时,陈嘉庚先生勉励集美学校的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人皆应抱牺牲精神”。陈嘉庚先生的话鼓励了李林北上深造,然后又从北平奔赴雁北抗日前线。在祖国危难时刻,李林义无反顾地投入烽火连天的战场。

抗战时期,雁北地区生活十分艰苦。作为一名归国侨生、女大学生能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确实难能可贵。雁北地区水贵如油,打游击时,常常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更不要谈日常的洗浴了,但李林都忍受下来了。有时偶尔弄到一小盆水,她如获至宝,洗脸后擦身、洗脚,一滴水也舍不得浪费。李林刚到平鲁县时,吃不惯当地的主食莜面,常常胃痛腹胀,每次吃饭都强忍咽下。老乡发现后,想给她另做饭菜,李林谢绝了,她说:“为了抗日,我能吃得了苦,别的同志能吃下我也能吃下。”

李林待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善于联系群众,雁北地区的十三个县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走到哪,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她学会了雁北方言,群众有什么困难,都愿找她解决。不少大娘要认她做干女儿,一些老嫂子、干部家属要他们的孩子认她为“干妈”。李林牺牲时,人们含着泪,从五里外挑来清水,为她洗身换衣。乡亲们还特地用珍藏的麦子,制成白面大馍敬献在她坟前。一位大娘拉着儿子泣不成声地说:“林子,小牛子见你来了,你就放心合眼吧!”

屈老说,在那次突围中,李林完全可以撤到安全地带,但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牺牲时,她还怀有身孕。

虽然她只活了24个春秋,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她的死重于泰山!她短暂的一生实践了她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