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诗人集唐诗礼赞陈嘉庚先生
文 | 陈忠义
陈禅心(1912-2004),字畏佗,晚号南山居士,福建莆田人。1936年践履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遗训,服务于原国民党中国空军第四大队,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保卫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的空战等。撤退入川后,与在重庆的诗坛前辈作文字交,被誉为“空军诗人”,同陆军诗人冯玉祥和海军诗人萨镇冰齐名。所著有集唐诗的《抗倭集》和《沧桑集》,集《诗经》的《十月集》等数部书。郭沫若《抗倭集诗序》称之为“爱国诗人而兼集句圣手”。集唐诗的两部诗集中,有礼赞陈嘉庚先生的诗三题五首。兹逐题试加解读如次:
赞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二首
其一
桃李栽来几度春(李白),今朝方始觉成人(卢仝)。
向国报恩心比石(李频),芦洲绝岛自相亲(罗隐)。
其二
飞书走檄如飘风(李白),时难年饥世业空(白居易)。
汉兵奋迅如霹雳(王维),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
此二首诗为诗人在1942年秋作于重庆,见《抗倭集》。其一首句出自李白古风《少年行三首》,谓所栽种的桃李不知经历过几度春秋。桃李,指的是淮南少年游侠客几年来以重金所结交的朋友、所寻觅的知己;此则活用来喻嘉庚先生几十年来为国兴学所培养的莘莘学子。次句出自卢仝七绝《人日立春》,意为春去春回,历经一个又一个春天,自己到如今才开始觉得长大成人了;此则承前喻嘉庚先生兴学所成就的学子业已成了栋梁之才,可资国用。三句出自李频七律《赠长城庾将军》,赞美庾将军报恩于享国之君的心比石坚;此则转而议论感恩知报。四句出自罗隐七律《漂母冢》,原意为孤岛之上的芦洲村与濒临淮水的漂母冢自然相邻近;此则指漂母以喻嘉庚先生。“漂母惠”的典故由漂母与韩信的互动关系而蕴含两重意思:一是漂母虽施一饭之恩于韩信,而仁不图报,义不受报;二是韩信知漂母恩,感漂母德,日后果然以千金为报。此借两重意思,一喻嘉庚先生乃为国家民族计而兴学育才,无私奉献,不图报答;一喻受嘉庚精神感召和熏陶的学子成才之后,效力于五洲四海之各行各业,以其不同贡献作为对嘉庚先生感恩的最好报答。以此喻彼是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而漂母和嘉庚先生作为诗中的人物形象,在施恩不图报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而其审美意义却不能等量齐观:漂母所惠者一人而已,影响仅在一时;嘉庚先生之所作为,惠及千家万户,数以千万计,影响于海内外者深广而长远,绵延不绝。
其二首句出自李白古风《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称道程、刘和独孤三人才华杰出,文思敏捷,草拟紧急文书快如疾风。次句出自白居易七律《望月有感》,谓时当兵乱,岁值饥荒,弟兄离散,家业一空。两句于此喻日寇的侵略行径和法西斯暴行,致使我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面临亡国灭种之虞,而进入相持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形势艰危,军情紧急。三句出自王维古风《老将行》,意为汉军声势迅猛如霹雳;此喻得道多助的正义的抗日战争,军民团结御侮,行动神速,克敌制胜,有力挫败日寇的狂妄图谋!四句出自杜甫古风《洗兵马》,表现中兴诸将进击史思明叛军如破竹,势不可挡;此以胡命之危喻日寇崩塌如同胡命,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失道不义,必将被众志成城的中国军民最终打败!
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抗日事迹二首
其一
芦洲绝岛自相亲(罗隐),海内声华并在身(白居易)。
一掷千金浑是胆(吴象之),是非得失付闲人(韩 愈)。
其二
高才脱略名与利(李颀),为报关东灭虏尘(刘长卿)。
但见文翁能化俗(杜甫),留名万代不关身(刘禹锡)。
此二首诗为诗人在1945年7月30日作于莆田,见《沧桑集》(下)。其一首句即上题第一首之结句,用“漂母惠”的典故喻身在海外的嘉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领导和组织广大爱国侨胞救亡图存,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和物资大力支援抗日战争,亲率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等。次句出自白居易排律《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赞扬“声华并在身”的元微之(元稹),礼赞嘉庚先生享誉海内外,声名荣耀集于其一身。三句出自吴象之七绝《少年行》,指曾陪侍皇帝出猎而获丰厚赏赐的少年恣意挥霍,赌资一注千金,可谓胆大妄为之极;此则反其意而用之,赞美嘉庚先生用于兴学和抗日的资金和物资无所保留,乃至于毁家而不惜,胆识过人,慷慨无私!四句出自韩愈古风《忽忽》,谓人生短暂在忽忽之间,希望超脱尘世,抛弃死生哀乐,把“是非得失”付予那班清闲无事的人去评头品足;此则喻嘉庚先生的处世之道与这种持避世态度的人截然不同,义无反顾地为其所当为,对闲人们在“是非得失”问题上的流言蜚语不屑量辩!
其二首句出自李颀古风《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称扬房给事(房琯)学富才高,超逸脱略,不为名利所拘束;此喻嘉庚先生才识兼长,富而行仁,毁家兴学,为国育才,其所作为,从来不以名利为意。次句出自刘长卿七律《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谓于狱中听到广平王李俶平叛乱,“灭虏尘”,收复东京,大赦天下的消息;此喻日寇投降在即,抗战胜利在望,祖国河山光复的曙光在前!三句出自杜甫七律《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希望剑州刺史李氏如同西汉景帝时任蜀郡守的文翁那样,治理有方,重视教化,改变当地僻陋的风俗;此喻嘉庚先生兴学育才,化民成俗,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四句出自刘禹锡七绝《戏赠崔千牛》,意为修道深山的人认为能否万代留名与自己没有关系;此喻嘉庚先生不重名利,照应首句。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建厦门海堤与鹰厦铁路
路穿天地险,如擘山腹开。
境兴周万象,谷米与贤才。
此诗为诗人在1959年12月1日作于莆田,所集全为白居易诗句,见《沧桑集》(下)。首句出自排律《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意为从白狗峡到黄牛峡登高寺所经之路,穿越了天地间的险阻。次句出自古风《游悟真寺诗》,指位于王顺山的悟真寺,朱轩为青崖所夹,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路径仿佛是从山腹之中剖开似的。以此两句喻鹰厦铁路和厦门海堤的修建极其艰难,表现修路筑堤的广大军民移山填海的坚强意志和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三句出自古风《洛中偶作》,四句出自古风《杂兴三首》(其三)。这两句意思是,为官十五年悟出一个道理:治境之内之所以兴旺而遍及万象,靠的不外乎人与物,人尚“贤才”,物即以“谷米”为代表的粮食等等。“谷米与贤才”古时候被称为“国之宝”,春秋时期却被吴王夫差“视之如尘灰”;而此则重申此“国之宝”对于所修之铁路、所筑之海堤在改善福建发展环境,促进万象更新而臻于振兴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说明嘉庚先生早在1949年向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会所提交的在福建修建铁路的提案,以及建筑厦门海堤的意见,都是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以上三题,诗人以嘉庚先生为国育才毁家兴学的壮举,不计安危支援抗日的义举,以及提议修建铁路和海堤的德举,塑造了一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周恩来、王若飞语),具有无私无畏、爱国爱乡崇高精神和襟怀坦白、识见坚卓的爱国华侨领袖的光辉形象。三个诗题中均在“陈嘉庚先生”之前冠以“爱国华侨领袖”的修饰语,足见这位“空军诗人”敬重嘉庚先生之情是多么真挚诚笃!
集句诗是在阅读接受中重新组合他人诗句而成的,要做到浑然天成若自口出,人所难能;而禅心先生之所作,陈树人、柳亚子、郭沫若和黄寿祺等诸多名流学者为之题词作序,交口称誉,以为“自文山(文天祥)集杜以来,未易数数觏也”;宗廷虎、李金苓之《中国集句史》予以重点评介。以上三题,或可窥见这位集句圣手诗才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