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许其骏
文 | 许惠泰
我的父亲许其骏(字乙腾),1900年出生在闽南惠安螺城溪西村,十九岁考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高师艺术专业。因家境贫困,在学校学习期间家父始终享受着校主陈嘉庚免学费、食宿费、服装被帐等一切学习与生活的费用的优厚待遇。家父是嘉庚校主资助的众多贫穷有志学生之一。
六年高师艺专毕业后,因父亲学习成绩优秀,嘉庚校主遂拨出集美学校“成美储金”(专用于资助高才生到外深造再回校工作),供家父到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艺教系图工组攻读。在上海美专期间,家父师承海派大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王个?等,继承了吴昌硕的海派风格,特别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技。家父一贯遵循大师画风、用笔,深受上述各师的青睐,尤其是导师潘天寿面授亲传的指墨画,技艺和意趣都传承了大师的风格,作品笔简意远,墨彩交融雄奇,气势浑厚苍劲。
经三年上海美专的深造,家父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嘉庚校主所赞赏,破例给他第二次使用“成美储金”的机会,保送他到日本留学。家父到日本攻读工艺美术专业的竹编设计。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着,使家父在日本更加刻苦学习,他的艺术造诣进一步得到提升。家父留学归来后,成为集美学校艺术造诣高深的教师,深受学校师生的敬重。他的艺术作品深受同行推崇,当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出国访问,携带的礼品就有家父指导的竹编工艺品,集美学校龙舟赛首次装上的龙头也是在家父指导下制作的。正如家父的得意门生画坛奇才黄永玉所言:“劳作教员许其骏先生是日本留学学生,也画画,竹器纺织真是了不得,编出的竹器像九层象牙那样玲珑剔透,完全看不出其所以然,一经点化,只要细心却又人人会做”。
抗日战争爆发,父亲随集美学校内迁山区。1943年集友银行成立,家父扶助嘉庚校主的次子陈厥祥襄理银行业务。期间,家父兼任厦门大学集美校友总会干事,办理校友抗战期间的就业升学等事宜。1954年,抗战胜利,家父随集友银行总行迁回厦门,继续工作。
1950年9月5日,嘉庚校主回到集美,9月8日即启动学村沿海风景线“海口工程”的建设。工程首要项目是鳌园。嘉庚校主要将鳌园建成寓教于游的社会教育基地——博物观。博物观即室外博物馆,其展品应是不怕日晒雨淋的石雕。嘉庚校主想到了在平面画与立体竹编技艺双馨的得意弟子家父。家父受嘉庚校主的重托,再回集美,承担起鳌园石雕的版面设计与展物的雕刻图纸的绘制工作。在绘制鳌园墓陵墓围的嘉庚校主生平石雕图时,没有任何凭借物可参考,全由嘉庚校主口述,家父构思后再与校主一起一幅一幅讨论定稿。
1953年底,鳌园石雕图纸绘制基本完成,11月嘉庚校主又委托家父绘制油画《厦门大学全景》二幅,之后又绘制了《集美学校全景》《集美学村全景》。四幅巨型画作,嘉庚校主看后十分满意,便让家父再绘作三十幅《集美学校全景》,用于赠送海内外各地的集美校友会会馆。家父接受任务后披星戴月日夜苦干,以每月四幅的速度完成了任务。那时我五岁,跟随在家父身边,是家父的小帮手。得家父的真传,十二岁的我就为《厦门日报·海燕副刊》的刊头作画,也获得了福建省军区、共青团省委、省总工会等五部门联合举办的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评奖的一等奖。
最荣幸的是在我跟随家父学艺的日子里,我们得到了嘉庚校主的直接教诲。嘉庚校主只身回国,住在校董会(今诚毅楼)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他的生活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吃饭都回自己的家,刚开始,嘉庚校主问我们要去吃“兵饭”(警卫部队的食堂)还是随他吃番茨糜,自然我们父子就与校主共餐了。校主常配的菜是酱油水小鱼、花生米、豆腐、蠔仔咸、豆豉、“土鬼仔”(海瓜子)。我们最常吃的是海瓜子炒蒜末。校主说“土鬼仔”虽小,可味道却是最鲜美,我们也觉得确实如此。这一天菜又有蒜末海瓜子,用餐时校主问我,这番茨像不像猪脚,这“土鬼仔”像不像凤凰的眼睛?凭借画画的特有敏感,我回答说,“土鬼仔”确实像凤凰眼睛。对番茨像猪脚还有疑惑时,家父紧接着说,猪脚切成段后,不就像带皮的番茨段吗!校主微微一笑说,这凤眼素蹄糜好!海瓜子在那个年代几乎没人吃,也就没人卖,炊事员就常带我到海滩上捞。有次,回来时正好遇到校主,他说这样勤劳好,多吃海瓜子,节省下来的钱就能多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嘉庚校主吃饭节省,穿戴也是十分朴素,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都很整洁,可从没见到他穿新的。不但衣裤打补丁,那缝满补丁的蚊帐更象那百衲袈裟,夜晚不时听到从他房间传出拍蚊声。
据说中央人民政府要配备小轿车和小汽艇给嘉庚校主用,被他拒绝了。我们见到他总是徒步巡视校园和建筑工地,每天上下午各要走一圈。每周一至二次到厦门大学去,总是大清早徒步到龙王宫码头,与进岛卖农副产品的小贩们同乘班轮。印象最深的是嘉庚校主每天不管多晚回来都要到画室了解画画的进展情况。那时嘉庚校主已八十多岁,他的执着与毅力鞭策着家父,家父的工作也得到他的赞赏,在厦门繁华的鹭江道赠与我家住房。
1960年代中后期,家父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家父收藏的整箱整柜的大师们的墨宝被抄走,据说是焚烧了二天才烧完,可是否真的全烧了鬼才知道。我们一家也被从嘉庚校主赠与我们的住房里赶出,下放山乡。面对此大冤屈,父亲只是淡然一句,更大的国家干部,更高的学术权威都被整了,我们就不要去计较了,要像嘉庚校主那样有广阔的胸怀,相信祖国,热爱祖国。
家父告诉我们,他是贫困地区的穷孩子,是嘉庚校主让他免费入学,出资深造留学,才有他的艺术造诣。他感恩嘉庚校主的栽培,他忠诚于母校。他留学归来后有大公司要以高薪聘用他,他没心动;有当了高官的校友拉他去从政,许愿给官位当助理,他没赴任,一心一意要为集美学校服务。他告诫我们决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
家父的感恩之心,不但教育了我们做人要知恩图报,还影响着他的学生。当今我国著名美术家黄永玉是家父当年的学生。1981年集美学校70周年校庆,黄永玉感恩母校感怀恩师回到母校。他为母校作画,也为恩师写生。他备了上好的酒菜,感谢恩师谆谆教诲,与恩师开怀畅饮,共话世事沧桑,深切缅怀嘉庚校主。他恭恭敬敬为家父写生,完成一幅用中锋勾勒,白描手法的肖像画——《其骏老师造像》,神形兼备。厦门著名书法家罗丹看到此画,随即题诗一首:“一士谔谔,卓尔不群,潜心画艺,誉满河汾。黄子高才,是有令闻,重亲师席,鹭水之濆。为师造像,下笔殷勤。华顶之鹤,黄海之云。图成索句,野人之芹。掷笔莞尔,仰视高昊”,深情歌颂了高尚的感恩和敬师之情。
家父1986年去世,他生前以身作则的教诲我们一直铭记在心中。家父一再叮嘱我们,要学习嘉庚校主爱祖国,胸怀广阔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懂得感恩,要把“诚毅”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嘉庚精神”影响了家父的一生,也成了我人生历程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