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命世亭前的断想

文 | 张桂辉


亭,源于周代,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亭通常为开敞性结构,只有顶盖,而无围墙。因其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之中。亭多设于池侧、路旁、山上、林中,供人小憩乘凉,或者驻足观景。亭台楼阁,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其样式和大小,因地制宜,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与环境和谐融合。亭的平面,多为方形、圆形、扇形、长方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


命世亭,造型与众不同——弧形,为歇山顶、“三川脊”燕尾型,坐北朝南,紧邻大海,面积193平方米,位于厦门市集美嘉庚公园鳌园门厅正对向。嘉庚公园,按照传统园林布局,具有嘉庚建筑风格,亭台楼榭,飞檐长廊,小桥流水,绿荫蔽地,融纪念性、艺术性和游乐性于一体,园内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是中西合璧风格的生动体现,名列白鹭洲公园、忠仑公园、中山公园、铁路文化公园、五通灯塔公园、东坪山公园等厦门十大城市公园榜首,与鳌园景观协调统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坐落在集美东南隅,总面积8990平方米的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而得名。从1951年开始,陈嘉庚先生耗时10年、耗资65万元,亲自设计、督建而成。鳌园大门两侧,刻有一幅楹联:“鳌载定教山尽峙,园居宁世与相忘。”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先生陵墓三部分组成。门廊设计精巧洒脱,两厢墙上镂刻着连环组雕;园中建筑和雕刻,体现了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思想——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书法绘画、动物植物、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等,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精雕细刻,博大精深,是个不可多得的博物大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鳌园建筑景观之延伸的“鳌亭”与“命世亭”。

命世亭,造型匠心独具,用途超乎景观。命世二字,意为著名于当世。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宋王安石《答子固南丰道中所寄》诗:“吾子命世豪,术学穷无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孙中山《建国方略·行易知难》:“皓东沉勇,坚如果毅,皆命世之英才,惜皆以事败而牺牲。”陈嘉庚修建命世亭,既为了给鳌园增添一处景观,更为了赞颂开国领袖和军地英才。命世亭内,原先安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的全身站立雕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雕像后被移走。

命世亭与“集美解放纪念碑”系鳌园配套建筑,因园内没有可建亭的合适地,故只好建在鳌园之外。陈嘉庚先生认为,纪念碑是“人民政府建国纪念碑”,命世开国元勋的风采也应得到展示。因此,从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云,以及朱德、彭德怀等十大元帅的青石雕像,当年都巍然立于亭中,以“宣扬与纪念我国现代名人之丰功伟绩,并使里人及南洋归侨得所瞻仰”,可谓用意深远。陈嘉庚先生不仅对命世亭的设计与施工费心劳神、亲历亲为,而且对15尊雕像的尺寸、安放的位置,乃至伟人姓名刻字的大小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金秋时节,一个风清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偷闲独自前往嘉庚公园,特意前去近观细赏命世亭。不是节假日,游客不算多。细细观察,慢慢欣赏。弧形造型的命世亭,亭基长24米、宽7米,亭前隔着一个石板铺面、几百平方米的小坪,坪前即是大海。亭子基座上,前后由12支六角形的石柱擎着亭顶;琉璃瓦覆盖的亭顶,飞檐翘脊,别具一格。较之修建造型别具一格命世亭用心更为良苦的,体现在石柱石刻对联上。这些对联,皆为陈嘉庚先生广泛征集,反复对比,精心挑选,推敲审定后,重金聘请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的。12支石柱上的六副对联,长短不一,寓意不凡,有的描绘命世亭所处境地的风光胜景,有的讴歌开国领袖们的卓越贡献。刻于前排6支石柱正中的,是董必武副主席的:“旋乾转坤移山倒海/济人利物震古铄今”;左右外侧为:“巨手宏开新国运/一亭饱览好风光”;“把三千年历史翻新请看今朝人物/受亿万众诚心共戴永垂大地光芒”。“建国新猷光垂万世/仪容勒石望重千秋”;“地因胜绩比肩崇高领袖/海不扬波欣看舜日尧天”;“萃天下英才满廷文武皆幹桢/数风流人物万古云霄一羽毛”,分别刻在后排从中到两侧的6支石柱上。

鳌园,是陈嘉庚先亲自担纲设计并精心修建的,从建筑,到雕刻,都融入了陈嘉庚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1940年起,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随。随着时光的推移,陈嘉庚对共产党越是了解、越为钦佩。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成为一名共产党的坚定拥戴者、热诚追随者。古往今来,亭子不论大小,不单取名都很讲究,而且背后都有用意。陈嘉庚修建命世亭的本意,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凡功绩,而是为了褒奖共产党的命世之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这个角度讲,陈嘉庚给亭子取名“命世亭”,既恰如其分,又意味深长。

但凡是名亭,都有一篇《记》。近千年前,“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滁州。庆历六年(1046),他在丰山脚下,建起一座“丰乐亭”,并创作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用赞叹的语调,描绘了丰山一带清秀可爱的风光,以及当地人民丰足安乐的生活,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苏轼26岁那年,受朝廷诏命,到凤翔做“签判”。喜好交游的他,在府衙后面荒地上,造出一个小花园,并在园中建了一座亭子。适逢当地严重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焦。之后不久,下了一场透雨,百姓欢呼雀跃。恰在这时节,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竣工。文思泉涌的他,欣欣然写下名篇《喜雨亭记》。

命世亭,没有《记》。那天,在命世亭逗留期间,优哉游哉的我,时而独坐亭内,时而踱步亭前,时而凝视亭子,时而静观大海,心潮如涛,澎湃于胸。嘉庚先生当年怎么就没想到给命世亭留下一篇《记》呢?眺望鳌园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遒劲有力、张弛有度的大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亲笔所题;纪念碑背面,刻着陈嘉庚亲手撰写的284个字碑文。先生纵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凭借他对国家的贡献,抑或在国内的知名度,请一位文豪,找一个名家,写一篇《命世亭记》,绝对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偏偏没有《记》。想来思去,由亭及人,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不是不想写,而是不用写。无字的《命世亭记》,写在亭顶的一椽一瓦上,写在亭间的一石一柱上,写在鳌园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