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生命中的五个春节

| 董立功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的春节则指从头年小年至次年元宵节结束这段时间。春节意味着欢乐,意味着温暖,意味着与家人的团圆。陈嘉庚一生当中共有八十六个春节。据他的第五子陈国庆回忆,即使是春节期间,父亲陈嘉庚也常常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很少。陈嘉庚先生春节期间都在忙些什么?本文选取了陈嘉庚生命中的五个春节。

1919年春节:

准备“为吾国放一异彩”

不论是对于陈嘉庚个人而言,还是对于两年后成立的厦门大学来说,1919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时年四十五岁的陈嘉庚,不仅拥有了英属海峡殖民地政府颁发的太平局绅J.P.Justice of Peace)头衔,而且拥有了七千余英亩的橡胶园,个人资产已达四百万元叻币。(陈碧笙、陈毅明:《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此时的陈嘉庚虽然还不能被称为东南亚橡胶大王,但早已跻身新加坡上流社会。

191921日,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当时陈嘉庚在新加坡,他的胞弟陈敬贤则在厦门。陈嘉庚当天参加了哪些活动,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陈嘉庚已经立下了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份子之义务(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8页。)的志向。1919年春节期间,陈嘉庚同时为筹办三所学校而殚精竭虑,一所是集美幼稚园,一所是南洋华侨中学,还有一所最重要的——厦门大学。

191927日(正月初七),陈嘉庚一大早就赶到新加坡道南学校,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日后对他办学活动给予过多方面的支持的黄炎培。

黄炎培南下新加坡,主要是替中华职业教育社征求特别赞助会员并考察南洋侨民教育,而陈嘉庚早在1917年就成为该社的永久特别社员。由于事先早有书信往来,27日上午9时甫一登岸,黄炎培即被陈嘉庚和周倬霖所派二人接至林义顺处,后又抵道南学校见陈嘉庚。据当天的《黄炎培日记》载:

在道南唔陈嘉庚,访之于谦益号,与谈中学事。至商会唔黄会、薛仲华。夜宿道南。(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2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黄炎培抵达新加坡之时,正值南洋华侨中学紧锣密鼓筹备之际。这是南洋华侨打破地域和帮系界限联合创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28日(正月初八),陈嘉庚即带黄炎培参观了即将开学的南洋华侨中学校舍。据当天的《黄炎培日记》载:

晨,陈嘉庚同观中学校舍、橡皮厂。……午后三时,陈嘉庚、林义顺、黄汇仪同谈中学事。(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2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之后数日,黄炎培频繁出席各种公务活动。他先后参加了育英学校毕业式,参观了国货公司、中华书局、教育总会等机构,拜访了顾旭侯、林秉祥、刘柏棠等人。此时陈嘉庚也与身在厦门的胞弟陈敬贤密切保持着书信往来,关注着集美幼稚园的筹办进度。当得知筹备工作一切顺利,集美幼稚园在2月份可以准时开园时,陈嘉庚甚是欣慰。

211日(正月十一),黄炎培完成了在新加坡的各项既定日程,辞别陈嘉庚前往吉隆坡。一周后,陈嘉庚日夜牵挂的集美幼稚园正式创立。至此,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体系在陈嘉庚的家乡集美正式建立起来。当然,陈嘉庚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在厦门创办一所大学。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陈嘉庚写信给陈敬贤,请他南下新加坡接理生意。自己则怀着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宏愿,准备自新加坡启程回国。

1929年春节:

为“济南惨案”同胞募捐

1929年对五十五岁的陈嘉庚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年份。事实上,自1926年起,陈嘉庚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了。1928年,陈嘉庚公司各橡胶厂都无利可获。祸不单行的是,这一年,陈嘉庚的橡胶厂遭人纵火,损失近六十万元。而他用于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校费支出高达六十余万元。这一年,他的总支出超过了一百六十万元,而收入却仅数万元。因资金无法周转,陈嘉庚只好出售了六千英亩的橡胶园。

1929128日,农历腊月十八。这一天,山东惨祸筹赈会召开了董事第四次联席会,会长陈嘉庚在会上作总结报告。就在前一年5月,日军侵占济南,制造了济南惨案。义愤填膺的陈嘉庚立即在新加坡组织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会长。该会成立后,陈嘉庚主持募得叻币一百一十七万四千余元,汇回国内。

济南惨案发生后,中日两国政府就惨案的解决展开了多轮谈判。在经过四轮谈判后,双方于25日(腊月二十六)达成了包括日本军队无条件从山东撤离等四项协议。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8日(腊月二十九),日方代表却出尔反尔,要求取消协议的第三条,否则拒绝签字。(孙兴杰编著:《济南惨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消息传来,舆论哗然。211日(正月初二),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得知后,立即致电中国时任外交部长王正廷,要求不能在丧权辱国的协议上签字。

也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南京国民政府最终没有在这份协议上签字。31日,中日两国政府关于济南惨案的谈判重新开始。328日,中日两国签署了解决济南惨案的所有文书。不过,所谓济南惨案的解决,中国方面从日方得到的只是日军两个月以内从山东撤兵的承诺;而关于解决济南惨案本身的条件,诸如日本向中国道歉、赔偿、惩凶等正当要求,则全部化为乌有。

1939年春节:

招募南侨机工回国服务

1939年是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三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临近1939年春节,放眼神州,遍地烽火,六十五岁的陈嘉庚根本没有心情过年。滇缅公路虽然早在19388月就全线贯通了,但亟需大量既懂汽车驾驶又懂修理技术的机工,国内人员根本无法满足需求。27日(腊月十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在《南洋商报》发出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这份通告详细介绍了应征南侨机工需要具备的条件,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证”“年龄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大概是害怕司机酒驾,陈嘉庚还特意加上一条无不良嗜好(尤其不嗜酒者)”。

通告发布后,陈嘉庚还亲自到南洋各埠发表演讲,各地华侨热烈响应。通告发布十天后,即1939218日(农历除夕),号称八十先锋的第一批南侨机工踏上了回国的征程。陈嘉庚对首批回国南侨机工致勉词,他说:

诸位同胞,今日肯回国为抗战服务,鄙人甚感欣慰。诸位此行虽同是为国出力,但与国内同胞之出力,关系却不相同。盖国内同胞服役,乃由政府征召,事属必然性的;而海外则情势悬殊,政府鞭长莫及,诸位之应征,可云出于志愿为爱国而服务,事诚难能可贵,鄙人之感欣慰者以此。(《陈嘉庚对回国首批司机人员致勉词》,载《南洋商报》1939218日。)

19392月到19398月,仅半年时间,自愿报名回国服务的南洋华侨机工就有3192人,他们先后分九批返回祖国。在三千多名南侨机工中,最后有一千多人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949年春节:

为革命大功告成致电毛泽东

194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年份,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1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结束。1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孤城北平已经岌岌可危。至此,国共双方的胜负已成定局。此时,年逾古稀的陈嘉庚在新加坡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充满期待。

120日(腊月二十二),农历小年的前一天,陈嘉庚接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新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事宜。陈嘉庚阅后立即复电毛泽东:

革命大功将告完成,曷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蒙电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敢不如命。惟庚于政治为门外汉,国语又不通,冒名尸位,殊非素志,千祈原谅!(周日升编著:《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210日(正月十三),陈嘉庚在给陈村牧的一封信中欣喜地表示:我国革命大功不日告成。此后兴利除弊,福国利民,确可料到。(陈嘉庚:《致陈村牧函》(1949210日),载《陈嘉庚文集(征求意见稿)》,厦门:华侨博物院,1994年,第三册,第132页。)218日(正月二十一),陈嘉庚在新加坡华侨中等学校董事联席会议上再次表达了他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期待:此后新民主政府成立,与前必大不相同,学校之设备及教师优良,虽未可一蹴而达,至待遇学生是可大大改善。”(王增炳,余纲:《陈嘉庚兴学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20页。)1949年的春节,可能是陈嘉庚一生当中过的最愉快的春节之一。55日,怀着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憧憬,陈嘉庚在新加坡登上了英国邮轮迦太基号,启程回国。

1959年春节:

为海潮发电呕心沥血

当时间来到1959年时,陈嘉庚已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就在19581月,陈嘉庚被查出患了鳞状上皮癌,身体每况愈下。到6月时,病势转危,已不能起床。后经过医务人员精心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病中的陈嘉庚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利用杏林湾的潮汐建设一座海潮发电站,以缓解集美学校电力紧缺的局面。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陈嘉庚专门请来苏联专家设计,并亲自定名为集美太古海潮发电站。

19592月,农历春节期间,集美海潮发电站首次放水试发电。(厦门市集美区档案局编:《集美寻珍(9)》,2018年,第83页。)正在北京养病的陈嘉庚得知消息后,立即致函集美学校委员会:水电试车成功,大水池建筑完成,全部投入生产,日夜24小时都能供应电力,才算完成整个工程任务。(陈延杭:《陈嘉庚主持集美海潮发电站试验始末》,载曾讲来主编:《陈嘉庚研究文选(2)》,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然而好景不长。221日(正月十四),海潮发电站进行了首次试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水轮机车叶被木片塞住,使连杆拉断,不能转动。与此同时,一些其他问题陆续被发现:厂房建筑裂缝渗水;引水渠堤岸护坡被水冲塌15米,入水口塌下30米;控制闸阀只能单向控制。总之,第一次试车失败。

消息传到北京,病榻上的陈嘉庚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周恩来总理获悉后,于19594月初通知福建省政府汇款20万元,对此项目予以支持。然而,1959823日,一场特大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台风过后,海潮发电站工地变成一片水乡泽国。尽管陈嘉庚费尽心血,但仍回天乏术,耗资九十一万元、历时三年有余的集美海潮发电站工程宣告失败。

陈嘉庚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不论是教育救国,还是团结抗战,或者是建设新中国,他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节本是与家人团圆和休闲放松的时间,但在陈嘉庚的一生当中,却鲜有这样的记载。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陈嘉庚在春节期间仍在为国家奉献、为社会服务的记载。陈嘉庚的过年方式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大公无私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