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帕金森DBS手术,开启帕金森病治疗新模式

2022116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在我院神经内科、手术室、麻醉科、核磁室、CT室及职能科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为一名75岁帕金森男性患者完成院首例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患者术后一周,四肢僵硬感较前明显改善,手脚活动也灵活多了。这是院率先在集美区完成的首例帕金森DBS手术治疗,该手术开启了我院帕金森病治疗新模式,这意味着未来帕金森患者在我院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起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药物治疗数年后会出现药效不好,且副作用增加的情况。

本次手术患者为男性,75岁,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12余年,一开始只是有点手抖的现象,端水,端饭越靠近自己手越抖得厉害。该患者走路也颤颤巍巍,行动很缓慢,说话也不太利索,吃了几年的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司来吉兰等多种抗帕金森药物治疗,也不见好转。随着病情时间延长,四肢僵硬感、手抖的程度较前加重,生活无法自理,日常活动也出现了困难。林先生非常焦虑,夜晚经常失眠。他再次就诊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神经外科郭金陶主任医师团队及神经内科牛建平主任医师团队仔细研究及多次讨论后,经过认真细致地专业评估后,向患者和家属提出适合进行DBS手术治疗的建议。手术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极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术前MDT专家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系统评估,对患者进行急性多巴胺冲击评估试验,明确了手术指征,制定周密手术计划。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签字确认后,专家团队于2022116日上午为患者成功实施了DBS手术。该手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定位脑深部核团,精确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经过4个小时的持续奋战,顺利完成手术。

此项技术的开展,包括患者术前的评估、高清晰3.0T核磁3D成像技术、64CT薄层扫描及图像融合技术等,是我院MDT多学科专家密切协作的结果,也充分展示了我院在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的雄厚实力。

神经外科副主任郭金陶介绍:随着帕金森疾病的进展,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家庭沉重的医疗负担。帕金森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但总体疗效仍不容乐观。目前治疗均不能改善帕金森的情绪障碍、痴呆和疼痛等非运动症状。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其中DBS手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项前沿的微创治疗技术。这种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新型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神经调控技术来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通过手术把脑起搏器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再利用调控刺激器产生的电流来代替药物控制症状。DBS并不破坏大脑结构,是一种可逆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全面控制帕金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或平衡障碍等,改善肌张力障碍,可明显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老先生目前病情改善主要由于DBS术精确植入的电极进入目标核团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我们称为微毁损效应。这种轻微的局部反应,会在人体自身机能的调整下,迅速恢复。这个阶段患者的症状会明显改善,但随着微毁损效应逐渐消失,症状又会反复。只有当患者病情稳定,开启患者皮下的脑起搏器,调整相关参数,患者的病情将进一步好转。现在该患者前期恢复良好,开机后患者的帕金森症状预期将进一步减轻,恢复基本正常的生活状态。

随着人口老龄化增加可能患此病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已正式纳入医保,这将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医院正在组建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影像、干细胞移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建立临床信息中心和样本库平台,打造临床和科研一体的研究中心,为帕金森患者提供医疗一站式服务,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随着此项手术的开展日趋成熟,会惠及更多的患者和家庭。

“我们将依托雄厚的专家团队、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前沿的诊疗理念,解除患者的病痛,捍卫群众的健康。”作为科室发展的带头人,龙建武主任表示,科室将不断致力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和研究,为集美及周边地区群众造福。

(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