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我的大学我的班

| 郑启平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那一年夏季,我终于以二十九岁的高龄,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勇敢地跨进高考考场,并幸运地被集美师专中文系录取,挤上了通往心仪已久的集美学村的最后一班车。

当年我就读的七八中文班,是一个深烙浓烈时代色彩的班级。全班三十三位同学,就有生活委员杜巧心同学等二十一位来自厦门与闽南各地的“老三届”。这二十一位“老同学”之中,已婚的就有十八位。除了我只有一个独生子外,其余的十七位都是多子女的爸妈。据当时校团委书记潘世平老师在“迎新会”上的统计,我们全班的“老三届”共有子女四十一名……

我所在的这个以老三届居多,年龄偏大,子女众多的特殊班级的同学,和那个年代许多从蹉跎岁月走过来的同龄人一样,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遇。我们克服了许多当代大学生无法想象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校也委派了当时我省优秀的作家和学者傅子玖、曾传兴、林懋义、傅抟南等担纲现代文选、现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等各门主科的教学。为满足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校每周排满三十多节课。据说,我班的周课时,超过了当时的福建师大中文系。每天早晨,最早迈进教室门槛的学生,是我们的班级;每天晚自习最早亮灯,最晚熄灯的教室,也是我们的班级;课堂讨论最热烈,思想最活跃的,还是我们的班级。当年,老师们对我们班级的共同评价是“经历最丰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

虽然集美师专创办初期,各项办学条件还不尽如人意,但师生关系却十分融洽。记得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张克莱副校长把到杏林某厂用板车拉回校梯型教室窗户防护栏的紧急任务,交给我和苏效明、陈金山、游怀忠四位同学。当浑身湿漉漉的我们把防护栏拉回校区,已经是晚上八时多了。在学生食堂前等候多时的张副校长,亲手把热气腾腾的“加料”阳春面,端到了我们面前……

当时学校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篝火晚会上,最难忘的节目,是全校师生一同聆听外文系安俏燕同学优美的女声独唱《小城故事》;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在校区大礼堂,有声有色地排练由傅子玖教授任导演,我班陈腾飞与陈建群等同学参演的独幕话剧《淡水河边》;而由我和黄加帧与翁长雄等同学组成的集美师专“疾风”乒乓男队,曾一次又一次的在墨绿色的球台前,用弧圈加快攻,击败实力强大的集美航校“和尚”队……

改革开放初年,我们七八级中文班的三十三位同学,就这样在嘉庚精神熏陶下,在集美师专老师们的辛勤教诲下,在集美学村这方世界上最绚丽又最朴实的校园中茁壮成长。难忘啊,我们曾在肃穆端庄的鳌园,追寻校主爱国爱乡的艰辛足迹;也曾在龙舟湖畔海风习习的清晨,细细品味《论语》的真谛和《离骚》的意蕴;还曾在南薰楼下一条条绿荫馥郁的小道上,学知识、学做人、学感恩……共同度过了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七八中文班健在的同学,还有三十位。2007年入选厦门首届十位优秀校长的厦门一中校长周君力和原五显中学校长林茂友,就是我们班级当年率先垂范的团支书和以身作则的劳动委员。而我们班当年的两位女同学郝秀丽与缪红玉,则是当今岛内两所名校的副校长。魏有春同学现任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当年在雨中用板车拉防护栏的四位同学,也都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其中,我和苏效明与陈金山等同学,还先后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协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共出版了各类著作十余本。游怀忠同学则成了思明区的教育局副局长。其余的各位同学,或从教、或从政、或从商、或在职、或退休,都仍以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为完成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遗愿,为海西地区的各项事业奋斗不息……

啊,我的大学我的班!

(本文曾发表于201375日的《厦门日报》城市副刊。201512月收入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厦大孩子》一书。作者要求重发此文,以庆贺“78中文群隆重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