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九鞠躬

| 海洋 玲子


正月里,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游人如织。我们几个青年志愿者,引领着各地的团队徜徉在声名远播的抗战学村里。我接待的这一拨宾客格外引人注目,走在前面的是一位九十五高龄杨老先生,紧随其后的是他几个年逾花甲的子女……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岁月,是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所职业学校的内迁旧址,是国家级抗战遗址。它现存旧址面积3217.5亩。原有校舍43座,经历七八十年的风雨沧桑,现存28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座,校园占地217.5亩;另有3000亩防空袭森林课堂’……”

“这里是校部。”

“这里是陈嘉庚旧居,那边是校长居住的地方。”

“这里是陈嘉庚先生当年进行抗日演讲的操场。”

“这是‘救亡剧社’旧址,为了唤醒民族抗日救亡,他们走遍了大田的山山水水,还到了省城永安演出……歌剧《松花江上》是每一场演出的压轴戏,终场时常常是台上台下歌声、哭声、口号声联成一片……”

我一边讲解,杨老先生一边补充——原来他当年就是这所福建“西南联大”的学子,他的青春岁月就在这仙亭山下烽火校园里淬火成钢的……

走了两个多小时,陈老先生在我的引领下进入了八闽名祠范氏大宗祠延福堂,他在“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里,凝神注目、仔细端详着那些铭记着民族历史的每一帧旧照片,听我讲解集美职校八年的烽火弦歌。他还不时反客为主,为我和身边的观众补充讲述当年的苦难与辉煌……

上了二楼展厅,杨老先生和我们一起瞻仰了“集美星火,八闽燎原”“光辉人格,崇高榜样”等专栏展板。杨老先生回到大厅正中,面对着厅头神龛上的范氏先祖牌位,他神情肃穆地双手合十,庄重虔诚地三鞠躬;沉思了几秒钟,上前走了三步,又缓缓三鞠躬;杨老先生走到大厅外廊时,又情不自禁地回首眺望、注视良久,竟转身返回神龛前,双手合掌,再度深深地三鞠躬!

“杨老前辈,这是供奉的范氏先祖的牌位……您九鞠躬——何必行此重礼?”我接待过无数来宾,今天遇上了意外,纳闷不已。

“理应行此重礼——小妹,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杨老先生打开话匣子,为我们讲起了那“国破山河在”的峥嵘岁月——



“当年,集美职校内迁大田县文庙、朱子祠不久,就遭到日寇战机的疯狂追炸,校舍被夷为废墟。当我们流离失所时,玉田乡亲们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腾让了几十座房屋,迅速地帮助我们复学上课。这些几十座校舍,除了部分民居、庙宇,大多数是宗祠。我们几十个教室都是在各祠堂大厅上,厅头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厅内却端坐着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阴阳同堂’。白天还好,夜晚一旦风雨大作、油灯熄灭,在全场黑暗、雷鸣电闪时,胆小的同学、特别是女生难免担惊受怕。乡亲们知道情况之后,纷纷把先祖的牌位收了起来、珍藏在箩筐、青布袋里,整整八年不祭祀,为了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用乡亲们的话说,供奉的是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啊!

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校移驻玉田之后,师生与乡亲们混杂而居,我们有些同学不会缝补,有许多是房东嫂子给全包了,她们说:孩子们,专心读你们的圣贤书去!几件脏衣服脱下来、扔在井边的洗衣盆里,我们顺手揉一揉就是……几年如一日;同学一有水土不服、西药不见效时,房东大哥便上山找草药,为我们熬草药汤、端饭送水……我们离乡背井内迁求学,乡亲们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孩子。

就说刚才我们走过的那几个操场吧,先前宗祠前面是风水池。听说没有场地,学校上不了体育课和军事课,族长和宗亲们商量之后,郑重地告诉叶维奏校长:填掉风水池做操场……校方顾及民间传统的风水观念,谢绝了乡亲们的好意。出人意料的是,族长探知学校按兵不动的原委之后,便带着乡亲们携着工具,动手填掉池塘、平整操场。当校长带着老师出面阻止时,族长反倒劝慰老师说:家风好,才会人丁兴旺。我们范氏家族历代忠良,是望族,也是旺族。你们放心好了——风水池填了,将来可以再挖;学生耽误了,可是误了孩子、误了国家……硬是给三所学校整出了三个操场,学村里才有了出操的口令和军训的呐喊……集美职校内迁大田的八年期间,学民之间水乳交融,没有发生过一起矛盾冲突。没有大田的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就不会有集美职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家说我要不要九鞠躬”。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更知大义情怀!乡亲们感人至深!让我们向杨老前辈学习。我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倡议——让我们向大田的父老乡亲再行三鞠躬——”

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的大厅上,几个团队的游客整整齐齐排列成行,双手合掌,庄敬虔诚,在杨老前辈的引领下,用他们朴素的礼节,向大田人民表达着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