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海丝”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
—— 集美工业学校“海丝班”办学记事
2017年,集美工业学校以嘉庚精神为文化纽带,抢抓“一带一路”对外合作办学契机,招收陈嘉庚奖学金学生,成为福建省首家招收“海丝”沿线国家华人华侨后裔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先后培养来自泰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近百名。

集美工业学校为“海丝”留学生特别成立“海丝班”,配备班主任、辅导员、专职翻译,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保障。学校提出“文化+语言+实践+生活+升学”的“海丝”人才培养“五轮驱动”模式,在汉语言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基础上,开设嘉庚精神、中华礼仪、陶艺、漆线雕、厦门珠绣等课程,将中华文化、嘉庚精神、人文素养、非遗传承融入常规教学活动。为方便海丝班学生深入学习,学校还设计编写了中英双语版《陈嘉庚故事》、中泰双语版《海韵唐诗》等校本教材,制作中泰双语HSK线上课程,后续将投放至泰国、越南等国教育机构,供有需要的学习者使用。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海丝班学生外出研学,感受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带领海丝班学生与中国学生结对子,交朋友,更好更快融入校园生活;成立“海丝志愿者队伍”,前往图书馆、敬老院等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嘉庚精神。

海丝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他们在厦学习生活三年,在集美工业学校快乐成长,刻苦学习,回到居住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人,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介绍到集美工业学校就读,成为了学校的招生代表和厦门的代言人,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优秀的新时代文化使者。
2017年以来,学校共招收了六届91名“海丝”学生,分别来自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五国。目前有三届共50名学生毕业,升学率为84%。已毕业的2017、2018、2019级海丝班学生频频传来捷报,其中有42名学生分别被西安交大、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东华大学、华侨大学、贵州大学、湖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录取,“海丝班”学生毕业去向形势喜人。
疫情三年,海丝同学们虽然不能回到学校就读,但是老师们精心筹备线上教学,学校领导、老师时刻挂念着同学们及家人的身心健康,定期举行班会,及时传递学校信息与最新动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防疫知识及日常安全教育,邀请家长一起学习中华文化相关课程。三年来学校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未曾断绝。


2023年4月,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来自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31名“海丝”学子,时隔三年终于分批回到了学校怀抱。4月8日,学校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先生,集美学校泰国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坤山先生,常务副会长潘丞仲先生,集美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赵丽萍及副校长王培元、谢东升、陈瑞锦等10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欢迎仪式。学校为海丝班同学们重新布置好班级和宿舍,备齐生活用品,组织中国同学与海丝班同学结对子,交朋友,帮助海丝班的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在厦门的新生活。
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砥砺传承侨乡魂,同心共筑中华梦。集美工业学校将再接再厉,完善海丝班各项培养模式制度,扩大招生办学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培育更多“海丝”建设人才和新时代文化使者。
(朱昀沁 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