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坎坷心向党 隐蔽战线铸忠诚
——记集美中学校友、中共地下党员白沙
文 | 冯沿江
在南京城南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雨花台,有一座特殊的坟墓,墓主人并没有烈士称号,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才逝世的党员干部。这位党员干部是谁?人民政府为什么会将他安葬于烈士陵园之中?从墓碑镌刻的文字我们得知,墓主人叫白沙,是一位来自福建安溪侨乡和侨办集美学校,在上世纪30年代就投身革命,长期在敌占区从事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工作,与敌人做艰苦斗争的忠诚战士。虽然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由于长期从事艰险的地下工作,白沙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使他49岁便早早离开了人世。即便如此,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曾在隐蔽战线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根据南京国家安全局保存的历史档案,细细追寻集美中学校友、中共地下党员白沙的革命足迹。
白沙(1913--1962),男,原名白清机,又名白颂唯,安溪县龙门镇人,集美中学初中第27组校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自农村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
1913年2月14日,白清机出生于安溪县龙门镇和平村一户中农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在家乡读小学、学习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 得到侨居新加坡的堂叔白圻引、堂兄白锡澄资助, 于1929年春进入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读初中, 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迪,逐渐成长为倾向革命的热血青年,于1932年1月集美中学初中第27组毕业。同年,在同学和亲友的帮助下,19岁的白清机来到大都市上海,化名白颂唯,进入上海泉漳中学读高中。在校期间,他更加强烈地追求进步,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根据工作需要,1933年11月,白清机高中未毕业被组织从上海调回福建, 在福州连江一带开展革命工作。1934年4月,他接受任务从连江护送两名中共地下党伤员到福州, 因一个叛徒的告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并以“危害民国”罪判刑三年, 先后关押于福州第一监狱和福州反省院。
1937年5月出狱后,白清机回到安溪老家。在家乡的两年时间里,他失去了组织关系,但并没有因此停下革命的脚步。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新形势下,白清机和老乡开始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白天在小学教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晚上联络一帮进步青年,积极寻找党组织。他还在家乡组织“抗日救亡剧团”,公演抗日歌曲和戏剧,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团结抗日。然而没过多久,白清机等人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和仇视,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再次逮捕了白清机,并将其关押了一年时间。被保释出狱以后,家里人担心他再出意外,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但白清机一心向党,志坚如钢,表示革命不成功不结婚。随后他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外出寻找党组织。
久经考验不畏艰险的红色特工
1939年6月,26岁的白清机辗转来到上海。同年,他改名白沙,在上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情报工作生涯。入党后,他在中共地下党员吴成方的直接领导下,在敌占区开展秘密情报工作。曾被指派在南京打入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统计局任专员,常以记者和商人身份为掩护, 奔走于上海南京(沪宁)之间, 接待中共华中局工作人员和护送东北籍青年到解放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白沙除继续在国统区做秘密情报工作外, 还奉命从事策反工作, 使许多国民党军政人员弃暗投明。其中,包括在南京策反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情报处上校科长罗柳溪。白沙让罗以其特殊条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军事情报,如1946年的“陆军全军作战序列”、1947年的“黄河战略”、1948年的“徐蚌战役作战计划”、1949年的“长江联合作战计划”等;鼓动在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吕美华参加革命, 为我方做情报传递、抄录和联络工作;发动国民党政府首都第二警卫师副师长喻天鉴、师长王晏清先后起义。同时,促使国民党最高检察署检察长杨兆龙于国共和谈期间,释放一批“政治犯”;劝导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许杰等科学家留在上海不去台湾;并经许杰介绍,白沙与安徽省立法委员、省政府秘书长朱子帆建立关系,通过朱子帆的努力保留了民国时期安徽省的全部档案。
1949年3月,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国民党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其时,中共南京市委接到中共中央关于指派两个同志(一个要熟悉敌情,一个须熟悉党务)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汇报敌占区情况的指示。中共南京市委研究决定派朱启銮和白沙两位同志执行这一任务。3月20日,他们身穿长袍马褂,化装成商人,密带国民党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的京沪、沪杭沿线军事布置图和长江北岸桥头堡封港情况,以及江宁要塞弹药储运与数量表,按计划去找原驻于扬州六圩已被策反的国民党某师长护送过江。未料该师大部已南移, 遂求该师长写一张过江证明。接近敌人封锁线时,他们将所携带的情报分别捆在身上,机智灵活地应付敌人的盘问, 终于顺利过江,安抵安徽合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司令部,他们向陈毅、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汇报,为解放大军渡江创造有利条件。随后,白沙同渡江大军一道回到南京。
勤政廉洁投身教育的领导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白沙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科长,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副处长, 南京师范学院政治辅导处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江苏教师进修学院教务长、副院长、代理党委书记, 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
1962年9月29日,白沙在北京宣武医院病逝,享年49岁。
白沙逝世后, 江苏教育学院将其骨灰葬于南京市雨花台, 立有基碑,并刻上其生平事迹。白沙同志革命事迹载入《国家安全史》和《华东情报史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