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照片背后的感恩

| 王有朝

十年前,我们风华正茂,年青,活泼的四十三名从五湖四海来到校主陈嘉庚创办的全国名校——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我曾在养殖科二组同窗三年时光,我们过着团结、友谊、活力、勤奋的学习生活,在完成三年学习任务后(毕业时四十名同学),记得在19566月的某一天,班长带领班干部和部分团员到集美鳌园拍照留念,正巧遇到陈嘉庚校主到鳌园巡视建筑工程。班长向陈嘉庚秘书请求:“我们是水产航海学校毕业同学,将要奔赴祖国各地,想和校主合影留念。”没等到秘书回应,校主听到后立即说:“就在这儿拍。”校主和我们十四位同学在鳌园西南角台阶合影留念。拍完照,他对我们说:“国家建设,人人有责,你们正当年青,要努力工作!”正要分别,我们向他鞠躬,深表谢意和感恩。在短短二十几分钟亲切接触中,校主他老人家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场景久久回荡在脑海中。

19497月厦门解放,国民党败退逃亡台湾、金门,不甘失败,经常飞机来空袭,集美校舍遭受破坏,集美各校不得不往外地搬迁。

感恩校主创办集美中学,初中部于当年秋季迁至珩山后垵村珩山中心小学,也就是我母校,兼借用王氏宗族祖祠堂和村民几处祖祠大厅做教室。我是解放前一年小学毕业,因家境贫寒,失学在家务农。学校秋季招生,我入校就读初中73组,并申请到甲等助学金,解决学费和书杂费问题。吃住都在家,还可以帮助干些农活。但是1951年春季学校迁回集美。两地相距20多里,不能走读。住校每月9元膳食费和住宿费无法解决,不能随学校到集美就读,再次失学务农。这年家乡土地改革,我家分到10来亩农田,住房和果树,生活有所改观。1952年春再次回校就读初中75组,虽然申请到助学金,能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但每月9元膳食费无法支付。学校照顾我可以带米到厨房搭伙,吃菜自备。我每周六下午放学步行20多里回家拿一周吃的米和自家腌制的咸菜才渡过初中阶段。毕业前夕,老师告诉我们升本校高中免升学考试,就读水产航海学校要升学考试,是全国招生,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但可享受免交一切费用。我报名考取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感恩校主提供免交一切费用待遇,这对我们来自农村、渔村、城市平民子女是一件莫大的幸事。1953年,全国虽然解放了,但是国民党留下的是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国家。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建设新中国。可要在短短几年摆脱贫穷落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不少贫困生对校主给我们免去一切资费和膳宿费深表感激之情。

感恩“诚毅”校训,它是陈嘉庚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标杆。记得我们养二组同学在纪念毕业30354050周年回校聚会时,在座谈会上,同学们深表校主恩,母校情。在“诚毅”校训的熏陶下,我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豪情、勇于拼搏,谱写各自的人生篇章。有的从事国家重点课题和创新项目研究,如三峡救鱼工程;鱼类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研究;中华鲟繁育;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等等。还有的在基层平凡的工作岗位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报效党和校主培育之恩。在养二组同学毕业50周年(2006年)纪念聚会上,班长向与会的老师和同学汇报时说:“我们班出了一批人才,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占近半数(其中研究员、主任医师4人),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5人,还涌现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我从水校毕业分配在南京水产养殖场当技术员,工作几年后,为实现梦想,参加高考,进入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工作。于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临床工作中,时刻铭记“诚毅”校训,它鼓舞着我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和攻克医学难题去拼搏。人体病变有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就要不断去探索,研究,寻找救治破解难题, 具有挑战性。每当抢救垂危病人康复出院,有一种成就感。

为更深层次掌握医学科学知识,正当1985年恢复博士生招生,我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也多次获得上海闸北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我非常非常感恩校主的培育和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从放牛娃,泥腿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高级知识分子。

夕阳无限好,更惜近黄昏。如今我已经90岁高龄,始终不忘“诚毅”校训,做人做事准则,不忘校主恩、母校情。

(作者:上海市北站医院原党委委员,大内科党支部书记, 主任, 心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