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携亲万里到集美 最是感恩陈校主

| 周国创

我于19369月出生在广东省惠来县周田乡的一个农村家庭。19567月考进福建省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养殖科学习。1958年航海与水产分校后,我在水产学校学习淡水养殖。19597月,毕业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水产学校养殖科304班(养殖第5组),分配到新疆从事水产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一晃扎根新疆已是六十五年了。

我在校除了完成23门功课,还参加学校养殖场的建设。1958年因炮轰金门,我们班期终考试前就转移至光泽县的山区砍毛竹。八月回校后,因大炼钢铁,学校指派我带领同学用板车到厦门火车站拉运生铁供学校炼钢用,每次来回30多公里的路程;当年11月,学校应云霄县养鱼场的要求,派我与养殖305班李连瑞同学一起,带领八名同学到浙江省嘉兴县将鱼种运到云霄县渔场:起运是用火车运到江西省上饶县,换用两部汽车,经过不少险峻的山林,三天后于19581230日晚12时左右到目的地;1959年新春,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首先我带十多名同学到南平专区,我被分到闽清县,除进行鲤鱼人工繁殖试验,还被公社邀请去公社的“农业大学”给学生讲授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先后共六次,接着带养殖科304305两个班的40多位同学,从角美(也有从郭坑)运鱼苗至古田县的的古田水库,当时没有辅导的老师,交通工具由古田水库的黄家昂书记负责联系,正式运输由我独自组织,每次有一或两个火车皮,下了火车倒轮船,下了轮船又装汽车(角美—南平—鹅阳—古田)共运了六次,完成了生产实习的任务。



202375日,我偕同女儿、儿媳妇及孙女等五人到达厦门。这是我从1990年以来第七次重返集美学村,受到甘细福先生及洪添法、郑祖璎等校友的热情接待及对活动的安排。76日,我们一行五人及洪添法、郑祖璎、林国英、叶顺濂(1962年在库尔勒分别后第一次见面)等校友共同拜访了96岁高龄的付德顺老先生,大家都感到此次会面是缘分。大家高兴地畅谈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厦门经济特区令人瞩目的发展,愿国家越来越昌盛,人民安乐富裕。大家一起拍照留念。付老师远在上海的儿子通过网络在厦门餐馆订餐并送到家中。午宴中,大家举杯,以茶代酒,互相祝愿。付老师拉着我的手拍了照,又嘱咐我在他期颐之年再来相会。我们五位校友互相勾手。保证如约实现傅老师的心愿。

在甘细福先生热情帮助下,77日,我携家人赴集美学村。回到了我曾经学习和生活了三年的母校参观,集美校友总会党支部书记颜学华陪同参观集美校友总会百年会史馆,再到19567月落成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福东楼,该楼是水产养殖科和渔捞科各班的教学点。我清楚记得二楼最东和最西面的两间是我习业的教室,然后参观校主陈嘉庚先生生前故居“诚毅楼”。77日上午11:53,我在新疆的女儿得到我们到集美的消息,立即给洪添法发了微信:“年近90的集美学子重返母校,万语千言一句话,愿母校越来越好,为祖国的建设输送更多人才”。77日下午13:13,洪添法的微信回复:“国创真棒!重回集美学村,感恩陈校主”。

陈嘉庚先生真如毛泽东赞誉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深感“国家要强盛,必须大力兴办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立志改变那种十个英国人九个识字,十个中国人九个不识字的昏愚时代,他一生创办和倡办118所学校,投入资金按当时的黄金价格计算约为1亿美元,这是现今中国哪个富豪也没有做到的。陈嘉庚先生一生履行“言必行,行必果”,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将鼓励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