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嘉庚学子是一家

——走访粤港澳集美校友纪实

日前,集美校友总会应邀出席庆祝香港集美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暨第十六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借此契机,本人陪同九十高寿的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及副秘书长颜学华,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走访了香港、澳门、广州三地的12家集美各校校友会和3家校友企业,宣传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暨第四届全球集美校友联谊大会筹备进展,同时也体验了一把浓浓的“嘉庚学子一家亲”的嘉庚情、师生情、校友情。

这次赴港,我们选择高铁出行。99日上午1025分从厦门北站出发,14时许抵香港西九龙站,只用了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任老感慨道,1985年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当时只能坐大巴士,先从集美辗转岛内,下午4点左右出发,翌日凌晨天蒙蒙亮抵达深圳罗湖口岸,将就吃了早点,就得去排队等候出关,从双边设在罗湖河上的海关出关、入关,再乘公交车到九龙,已过晌午。大家赞叹这些年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方便大家出行,幸福感满满。

事先在手机APP上申报健康状况,出入关刷一下“港澳通行证”,也不用检查行李。还沾了任老高寿的光,走的都是礼遇通道,很是顺利。


(一)

走访的第一站,是集美航海香港校友会和集美大学香港校友会。张荣凯会长离港出差,新当选的监事长陈水良率常务副会长吴始平、游琴玲、秘书长蒋童雪一行早早地在出站口迎候。久别相逢,格外亲切。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翁荣标一行3人也参加座谈。

据介绍,集美航海香港校友会成立于2011年,集美大学香港校友会则在20179月成立,这两个校友会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93日刚换届,举行集美大学香港校友会第三届理监事会暨集美航海香港校友会第五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驾驶八九级张荣凯校友当选会长,驾驶七八级陈水良校友当选监事长。

抵港当晚,香港集美校友会在洋紫荆游船上为赴港参加庆祝活动的来宾举办餐叙会,大家在享用中西合璧的自助餐的同时,一边观赏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醉人夜景,一边畅谈校友情、母校恩。

10日上午,香港龙堡国际酒店二楼宴会厅华灯溢彩,花团锦簇,音乐流淌。

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任老步入大厅时,立即引起现场不小的震动。许多新老校友纷纷过来握手问候,合影留念,“义务摄影师”颜学华忙得不可开交。


集美校友总会副会长汤忠民(左一)向李凤翔(中)会长赠送纪念品


任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集美学校的毕业生,就读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航海高29组乙班。他在校期间和工作以后,曾4次亲聆过陈嘉庚先生的教诲,对陈嘉庚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1980,他应母校之召,回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工作,一直参加集美校友总会工作,他把弘扬嘉庚精神,维护和发展陈嘉庚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职责,作出突出成绩,备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校友的拥戴。2002年他接任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会长)工作后,连任三届14年。他提出“集美校友遍天下,嘉庚学子是一家”的理念,得到广大校友会的认同和推崇。

中午12时整,香港集美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暨第十六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600多位校友和嘉宾共聚一堂,中联办、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集美区委、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都到会致辞。一场由校友自编自演的歌舞烘托出热烈氛围,穿插其中的抽奖活动,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在一片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落下帷幕,意犹未尽的人们依依不舍地话别。

当天下午起,我们用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走访了集美中学、集美侨校、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的香港校友会及两家校友企业。


与集美中学香港校友在一起


每一场聚会,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追忆在校时的老师、同学,追寻校园里的那栋楼、那棵树、那个她(他),回味食堂的饭菜和学校边上小食店的海蛎煎、炒米粉……

陈欣欣老人是集美中学校友,印尼归侨。她对母校的情感溢言于表,回忆起15岁那年从报纸上了解了集美中学,了解了陈嘉庚,毅然决然地回国,到集美中学求学。她说集美中学就是她的家,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她爱护她。为了感恩母校,高中毕业选择报考师范学院,立志回母校服务。

陈伟元是集美侨校香港校友会会长,热心校友服务工作。他表示,在从事校友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找到集美校友总会,都能得到支持和帮助,特别感恩总会,感谢任老,他老人家不论是担任会长,还是名誉会长,对他的工作都给予很大的支持。

陈荣财校友于1963年毕业于“集美水产专科学校”,1973年到香港发展,是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香港校友会名誉会长。虽已是耄耋之身,仍热心校友工作,常常为校友活动慷慨解囊。他告诉我们,10月份他又要回厦门参加集美水专校友聚会。


与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香港校友在一起


11日上午,集美航海香港校友会创会会长林佳育亲自驾车,常务副会长游玲琴陪同,接我们一起去看望集美航海老校友、香港伟发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英如校友,感谢她慷慨解囊在总会设立“陈英如助学金”。截至2022年,近7年的时间里,她已捐人民币26.5万元,今年又捐人民币16万元,拟分3年,每年资助15名学生,每名3000元。10年前,集美校友总会建造“集美校友会馆”时,她也有大笔的捐赠。


任镜波给陈英如校友赠墨宝


像陈英如这样乐善好施、捐资助学的校友还有很多,远的不说,在场的林佳育就是其中一位。近几年他在集美校友总会设立助学金,每年捐赠5万元人民币,资助10名贫困生,每名5000元,已资助32名贫困生。今年5月,又给总会汇来5万元。

12日上午,按计划拜访集美中学老校友陈振中和他的香港裕兴国际企业。公司设在铜锣湾一座高楼里,临海一面是大玻璃窗,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湾。

陈振中校友自小就喜欢科学,有科学头脑。虽已85岁高龄,每天还坚持到公司上班。我问公司主要业务,他却反问:“元宇宙、AI技术你了解吗?”接着就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

陈校友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7岁就跟父亲学技术,学经营。公司从事多方面的业务,从矿业、建筑设计,研发生产建筑材料,到医药、医疗器械,只要有市场,他就研究,就生产,目前重点是应用智能技术研发医疗微创新设备。近几年,陈振中利用大数据新技术义务帮助集美大社整理族谱,深受集美乡亲的欢迎。

当天,俞婉华女士闻讯也赶来拜会任老。俞婉华的父亲俞文农先生,在抗战期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放弃在外国远洋船上当船长的优厚待遇,回到内迁大田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任教,后来一直担任校长。俞婉华对集美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把他父亲当船长时的遗物捐献给大田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


(二)

13日上午,我们启程前往澳门继续走访。为了能让我们领略港珠澳大桥的雄姿,周联桥校友特地安排一辆同时持有粤、港、澳三地牌照的商务车,把我们送达澳门的酒店。坐在车上出关、入关真是方便。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人的骄傲。20181023日正式开通,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在澳门,任镜波一行看望澳门集美校友会林宣扬会长、集美侨校澳门校友会李贤雁会长,受到热情接待。参加座谈的还有集美大社的陈鸣,周红梅三姐妹,都是集美中学校友,还有两位厦门大学的校友也应邀参加。


与澳门集美校友在一起


澳门的校友以集美侨校、集美中学居多,其他学校的校友较少。当天,原定前来参加座谈的集美水产学校高云集老校友,因身体突感不适抱憾未能成行。


(三)

14日是工作日,为了不给校友添麻烦,请服务生叫了出租车我们自行前往拱北口岸。

现今拱北口岸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即取消珠海、澳门两地口岸间的缓冲区,直接把两个口岸连在一起,旅客只需要排一次队即可完成出入境手续。在珠澳分界线上,设有“三道门全自助通道”,我们通过自助通道从澳门进入珠海,过程就像去动车站坐动车一样方便。

从珠海搭乘广珠高铁,55分钟就抵达广州南站。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友会秘书长陈芳校友驱车接站,陈大伟会长亲自在下榻酒店等候,为我们安排好房间。

14日下午起,我们开始广州站的走访活动。先后访问了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校友会、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大学)广州校友会、集美中学广州校友会及铁达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受到校友们热情接待。


汤忠民向李善德(中)会长赠送纪念品


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校友会李龙辉会长、李纪举监事长、张和平秘书长,以及在东莞的华小龙校友,闻讯专程驱车赶来相聚。

陈大伟校友创办的“铁达信”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手机周边产品制造企业。经过二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以及强大业务团队的集团企业。拥有广州研发中心,广州、东莞两个生产制造基地,广州、香港两个营销中心。产品包括充电类(移动电源、充电器、无线充等)和音频类(蓝牙耳机、蓝牙音响、智能手表等)两大板块,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及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

我们到达广州,正值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大学)广州校友会换届之际,座谈会开成新老会长“交接会”。老会长李善德因年龄原因要把“接力棒”交给林国旋校友,他回顾了自担任会长以来的工作与体会,他特别强调,多年来集美校友总会给广州校友会的关心支持是真诚的,从来没有半点“指挥”和“索取”。去年刚退休的林国旋校友表示,要接好班,为校友做好服务。当天,集美中学广州校友会会长林汉仁和蒋瑞华校友,也前来参加座谈。

期间,黄启锵、林振勋、王钦等老校友前来酒店探望任镜波老同学。他们同毕业于19547月,相识、相交、相知70多年,实属不易,彼此一往情深。黄启锵校友虽八十好几了,还在为校友工作奔波,我们这次广州行程就是他老人家帮忙安排的。林振勋校友是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退休前夕受命“延期服役”,成为香港供水重大项目——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集体)称号。


(四)

一周来的所见所闻,感触良多。在与校友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有褒扬,有建议,也有善意的批评,略作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校友犹如亲戚。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亲戚有走动才有亲,校友也是如此。校友工作要高举弘扬嘉庚精神的伟大旗帜,坚守“集美校友遍天下,嘉庚学子是一家”的理念,以联络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定期走访校友,调研校友工作,广泛获取校友信息,完善校友工作机制,保持与校友良性互动,深化校友与母校情谊。努力把校友会打造成校友“交流的平台,成长的舞台,奉献的展台”。

校友是用来服务的。校友曾经是校内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学校管理对象,如今却是校外人员,与母校的关系“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维系校友与母校的纽带主要是情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做校友工作要克服用行政命令式的口吻,行政手段;要克服需要校友办事或捐赠一张脸,完事了又是另一张脸面。在要求校友成就母校发展的同时,更要多考虑能为校友做些什么,如何助推校友成长。

校友八十不言老。这人一退休,给人感觉就是老人了,乘公交车不时有人让座,这次出行刷新我对年龄的认知。无论在香港、澳门,还是广州,都有许多“80后”(80岁以上)、父辈级的校友在孜孜不倦地从事校友服务、组织工作,有些甚至还在坚持上班运筹帷幄,如前所述的陈振中、陈英如、陈荣财、黄启锵等校友,还有这次一同出行的“90后”——任镜波老会长,蓦然回首,榜样就在身边,岂敢过六十就服老懈怠。

(宜人/ 颜学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