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村百年 共仰千秋
文 | 林斯丰
2023年适值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也是集美学村得名100周年。
1913年,陈嘉庚在故乡集美创办两等小学校,奠定了集美学校的基石。1923年,“承认集美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请愿运动获各界赞同、支持和承认,集美学村由此得名。
一、学村源起
集美位于厦门的西北部,依山傍海,南望嘉禾屿(即厦门岛),北枕天马山,东邻同安湾,西濒杏林湾,具襟带之要,兼海陆之利。集美是陈氏宗族聚居之处。陈氏远祖为避战乱,自河南固始南徙,辗转移居集美,耕渔自给,繁衍子孙,堂号“颍川世泽”。
颍川世泽闯南洋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在集美颍川世泽堂出生。1890年夏,踏上“南洋客”的征程,到新加坡随父学商。1903年父亲陈杞柏经营失败,债台高筑。而立之年的陈嘉庚毅然承诺“替父还债”,独立创业。数年间先后投资开设“新利川”黄梨厂、“谦益”号米店、“日春”号黄梨厂,入股并承买“恒美”号米店,在泰国北柳港购地建设“谦泰”号黄梨厂,同时建设码头和栈房等。1906年,他花1800元购买18万粒橡胶种子,在福山园黄梨株间套种,开始涉足橡胶业。陈嘉庚精明强干,经营得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大利”,不仅重信义偿还父债,还赢得“菠萝苏丹”等美称,跻身华侨实业家行列。
筚路蓝缕启山林 辛亥革命胜利,“热诚内向”的陈嘉庚,“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决计“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陈嘉庚以破旧立新的志向,满怀勇气,劝说族人消除宿怨,设立新学,经费由他承担。1913年2月,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假集美祠堂为临时校舍行开幕”,随后购地“填池建校”。8月,第一座校舍落成,集美学校“于是发轫”。是年秋,陈嘉庚再度出洋搏战商海,因应欧战危机,经营航运,主攻橡胶,独树一帜。至1918年冬,陈嘉庚实存资产总值达400万余元,成为华侨大实业家。1919年,陈嘉庚计划回国长住,专心致志办教育。他把各营业机构改组成陈嘉庚公司,请于1916年10月受其委派回乡增办女子小学校并筹办师范中学的胞弟陈敬贤南下新加坡接理各项营业。5月,陈嘉庚启程回国。行前,他将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全部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并宣示此后其经营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虽至数百万元,亦决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

建于1913年的集美学校第一座校舍
师中实小共提倡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校开学,“在闽南首开女禁”。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中学同时开学,校训“诚毅”和校歌同时颁布。12月,经教育部立案,学校定名为“集美师范学校”,附设中学及男女小学。1919年2月,集美幼稚园成立。陈嘉庚回到集美后,一边紧锣密鼓筹办厦门大学,一边解决“三次更动”带来的师资难题,遴选校长,建设校舍,同时开办实业教育。1920年2月,水产科(水产航海教育)开办,旨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8月,商科(财经教育)开设,以期贮养商业人才,以谋民生问题的解决,并养成健全国民。1921年2月,集美学校设立女子师范部,辖女子小学,招收女子师范讲习科和预科。这时,学校确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总校名,内分师范、中实(包括中学、水产科、商科)、女师(女小隶之)、小学、幼稚园5个部,形成了“师中实小共提倡”的局面,全校学生1409人。为满足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学校陆续设立了图书馆、医院、科学馆、植物园、消费公社、储蓄银行、教育推广部等公共机构。
和平学村声名扬 1923年夏秋,军阀混战,闽南战事紧张。集美交通阻梗,军队屯驻校内者,动辄千数百人,诛求无厌,供应殊苦。兼之溃兵过境,哗变时虞。9月3日,发生学生被闽军臧致平部枪击事件,致一死一伤,激起师生极大义愤。学校怵于战祸蔓延,为安全起见,倡议划集美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并缮具请愿书及各种文件,派代表分别向南北军政当局、本省军政各机关请其签名承认,请求全国实力派领袖、社会名流签字赞同;向驻厦领事团声明,请其主张公道,为精神上之援助。请愿书对“学村”之名作了阐释,系稽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昔者有人立学都于此,值世荒乱,生徒罔依,遂共立城以御难”之旧典,取“学都”“学城”之意。因集美负山面海,虽有壮丽之黉序,而无环绕之墙堞,称以“学都”“学城”均有未合,故又采五四时期“新村”运动之“新称”,“名之曰学村”。“永久和平”则系“援照世界各国承认瑞士为永久局外中立国之例”,冀有战争时任何方面均不得以集美为交战地,“无论何派军队不得屯驻村内或侵扰之”。倡议和请愿获得各有关军政当局和社会各界的承认、赞同和支持,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于10月20日批准在案(内政部批第36号),并电令闽粤两省省长及统兵长官对集美学校特殊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电文附上承认集美学校公约:“公认集美学校设立地为学村;集美学村之四至,北以天马山为界,南尽海,东暨延平故垒及鳌头宫,西抵岑头社及龙王宫;学村范围内,不许军队屯驻、毁击及作战;有破坏前项规定者,即为吾人公敌,当与众共弃之。”
请愿运动乃兵乱之际求学校免遭摧残的无奈之举,然得有关军政当局和社会各界承诺共同保护、无相侵越,实为学校之幸,教育之幸。承认集美学校所在地为“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产生并远播。集美学村与集美学校是“生命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相随。

1920年代的集美学村
二、峥嵘岁月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集美学村和集美学校既经历了艰难曲折,也抒写了灿烂篇章。一起走过艰难缔造和发展改进,经历了播迁和复员,迎来了新生,又历经磨难,终于在改革开放中振兴跨越,在新时代开创新局。
踌躇满志恢弘起 1922年春,因陈敬贤积劳成疾回集美调养,陈嘉庚不得不再次出洋,执掌公司事务。面对激烈竞争,他转变经营方针,主攻胶品制造业,大量生产轮胎、胶鞋等橡胶制品,并在全球建立销售网络,致力产品推广推销。1923年至1926年,陈嘉庚企业蒸蒸日上,是“得利最多和资产最巨之时”。踌躇满志的陈嘉庚认为这是发展学校的难得机会,一再函促校长加速校舍建设和增添设备,延揽名师,扩大规模,大量招生。这一时期,不仅是校舍建设的黄金期,还增办了农林部、国学专门部和幼稚师范学校。1927年至1936年,集美学校进入改进时期。变更组织,改部为校。其时集美学村计有12所学校:国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女子初级中学、幼稚师范学校、小学、女子小学、幼稚园以及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各校虽然组织几经变更,但教学却不断得到改进,管理更加规范,形成了优良的校风。1931年3月,散文作家、画家孙福熙在《社会与教育》上发文,称赞集美学校“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富活力的学校”。但在这一时期,集美学校也经历了波折,陈嘉庚企业收盘、师范教育横遭“统制”等,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辗转播迁砥砺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金门失陷,集美成为最前线,学校处于敌寇炮火威胁之下。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各校,相继辗转播迁安溪、大田、南安等地办学,小学则移至同安乡村。1938年1月,各中等学校在安溪文庙合并办理,名为“集美联合中学”,各校改设为科。1939年1月,水产航海、商业和农林各科脱离联合中学,迁往大田,合并为“集美职业学校”,后来又几度分合,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各校相继复员,迁回集美,结束了这段校史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播迁时期。在复员期间,集美学校一边加紧修葺校舍,努力恢复旧观;一边加强校务管理,重视教学质量。所属各校因时制宜,励精图治,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办学质量。这一期间,集美学校的办学规模大幅缩减,各校基本处于“维持”状态。至1948年秋,集美学村仅存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和幼稚园,农林学校停办,保留农林场。
迎来新生宏图展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集美学校迎来新生。在陈嘉庚亲自主持下,集美学校积极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校舍,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学校迅速得以恢复并有很大发展,新办了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福建省立水产职业学校和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的航海科并入,厦门大学航海专修科与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该校1953年11月迁往大连并入大连海运学院),创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学村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1月,集美学校改校董会制为委员会制,成立“福建厦门私立集美学校委员会”,人民政府加大对集美学校的支持和指导。财经(1956年)、水产航海(1957年)各校逐步由人民政府全面负责。1958年水产航海分立成集美水产学校和集美航海学校,依托水产学校创办集美水产专科学校。1959年3月,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厦门纺织工业学校并入集美财经学校,更名为集美轻工业学校,翌年增办大学部,改校名为“集美轻工业学院”。集美学村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60年达11638人。“文革”期间,集美学村经历了磨难。“文革”中、后期,上海水产学院南迁集美,改称“厦门水产学院”;航海、财经、轻工、水产各校陆续恢复,福建体育学校在集美开办,师范教育回归集美。1978年,集美航海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校复办为福建体育学院。
振兴跨越谱华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美学校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厦门水产学院发展成为以农科专业为主,工科和管理学科兼容,多层次办学的部属水产高等院校。福建体育学院立足本省,为发展福建体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于1989年进一步升格为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出特色,集美财经学校升格为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各中等学校和小学、幼儿园也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实现教育振兴。集美学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94年10月,在全国政协委员提案、陈嘉庚国际学会倡议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下,集美学村五所高校合并组建集美大学。1995年3月,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立。1997年2月,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改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03年,集美水产学校升格办高职,定名为厦门(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也在这一年应运而生。这一年,集美大学硕士点获得批准,研究生教育从此在集美学村起步。2006年,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翔安校区投入使用。2007年,集美大学新校区建成。2012年,集美中学高中部落成启用。2013年,集美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于2014年拥有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7月,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合并设立集美工业学校。2018年,集美大学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演变,集美学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尤其是集美文教区的建设,谱写了百年学村崭新篇章,使集美学村在新时代蝶变跃升。

今日集美学村
三、百年荣光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既遵循国家教育体制,又借鉴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立足普通教育,倡导女子教育,推广社会教育,开创华侨教育,重视职业教育,整体规划,量力实施,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数十年间,构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涵盖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名师荟萃在一堂 陈嘉庚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第一;而质量优劣,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他曾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喻指选择校长的重要性,又提出“要严选良师”。他“素以诚挚待教师,又以优俸酬其劳,……俾仰事俯畜,无内顾之忧”。集美学村的百年荣光,既凝聚着叶渊、陈村牧等校长(校董)的苦心经营,也饱含着陈延庭、黄绶铭、冯立民、黄则吾、黄毓熙、叶维奏、叶文佑、陈维风、俞文农、叶振汉、王秀南、黄泰楠、蔡玑、陈大弼等校之中坚的辛勤耕耘,更有一代代教职员工甘贫守志、兢兢业业、牺牲奉献、共护门墙。百余年来,集美学校聘请的教师成千上万,可谓名师荟萃,教泽流长。史学泰斗钱穆,哲学名师吴康,文史地学家范毓桂、徐在兹、刘博平、阮真、倪文宙、龙榆生、许钦文、王鲁彦、杨晦、张馥哉、刘赜、邱铭九、马仲殊、蒋锡昌、施之勉、王伯祥、陆鸿图、郑世伦、盛叙功,语言学家吴文祺、张世禄,图书学家蒋希曾,诗坛才俊白采、方玮德、刘宇、温树校,幼教先驱张宗麟,美术巨匠张书旂、张振铎、郭应麟、林学大、黄羲、朱成淦、许其骏,体坛名将吴德懋、吴振西、庄文潮,童子军总教练顾拯来,音乐大家黄鸿翔、许子川、李鸿梁、蔡继琨、曾雨音,农学家叶道渊、章文才,生物学家伍献文,理论化学家邓从豪,数理化强人丁思纯、张资屏、顾孝纯等等,他们都曾经是“集美学村的先生们”。木铎声声,言传身教,莘莘学子,如沐春风。
英才乐育蔚国光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百余年来集美学校毕业生数以十万计。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早期革命家罗明、罗扬才,抗战英烈陈文杞、李林,“飞虎英雄”陈炳靖,两院院士李幼平、蔡启瑞、张乾二、俞昌旋、李松林,实业家、慈善家李尚大李陆大昆仲,艺术大师黄永玉,都曾在集美学村求学。从集美学村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就有傅亚坚、谢铭英、郑永允、朱宝粦、王新全、袁绍宏、刘炳凯、高溪树、曾岳祥等。广大集美校友秉承“诚毅”校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许多人成为所在行业的精英骨干、行家里手,也为母校赢得了“航海家的摇篮”“福建财经人才摇篮”“大国工匠的摇篮”“侨生摇篮”等美誉。“英才乐育,蔚为国光”,这是集美学村的光荣和骄傲。
庠序雍穆有薰风 陈嘉庚一生倾资兴学,数十年间,倾其所有、耗费巨资,兴建了规模宏大、美观实用的校舍和公共设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嘉庚建筑”风格。其中主要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的集美学村尚忠楼群、允恭楼群、南侨楼群、南薰楼群、科学馆和厦门大学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在2006年以“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名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是历史的载体,百年风雨沧桑,赋予了集美学村嘉庚建筑厚重的历史,也使其在磨砺中光华愈发璀璨。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嘉庚建筑极具文化内涵的楼名,意味深长。允恭克让、约礼博文、尚忠敦书、葆真养正,无不深含教化,何其美妙!南风薰兮,吾道南矣,楼以载道,历久弥新。

南薰楼
南疆胜地文脉长 陈嘉庚的“故乡设想”,“不但成为文化区,应使成为风景区”,对于“整建风景,及校舍以外其他地方,则视我之财力,得再尽五年者,庶不负我集美天赐之厚”。集美学村闻名遐迩,风物揽胜,源远流长。集美解放纪念碑、学村牌楼及纵横道路、龙舟池及亭台水榭、传承文脉的宗祠古厝始祖墓、传唱千年的南音、建于唐五代的龙王宫及刈香巡游、明季遗迹集美寨和延平故垒、新晋网红打卡地“十里长堤”等等,既有历史与文化遗存,又有自然与人工景观,与美仑美奂的嘉庚建筑交相辉映,是集美学村最靓丽的风景和最深厚的文化积淀。南疆胜地,文脉绵长。
四、不朽丰碑
陈嘉庚创办并维持集美学校近半个世纪,倡办并支撑厦门大学16年。他抱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然缔造维艰,维持匪易,庞大的校费全赖“血汗输将,苦心支持”。20世纪三十年代,陈嘉庚企业惨淡收盘、抗日烽火燃起,为“维系校运于弗坠”“唯在毅力与责任”。他把学校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念兹在兹,旦夕惕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陈嘉庚在集美学村留下的不仅有大量以学校形态、建筑形态为代表的物质遗产,更有极其丰富的以嘉庚精神、嘉庚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精神遗产。他为集美学校立下“诚毅”校训,寄望莘莘学子“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自己则坚守以“诚信果毅”经营实业,以“赤诚毅力”爱国兴学,以“诚信公忠”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懿德永昭,风范长存。

陈嘉庚题赠集美学校照片(1940年10月27日)
回望百年,陈嘉庚当年要让孩子们有书读、要让女孩子能读书、“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要“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以“一洗久积之国耻”、“贮养商业人才以期建设新国家”、“本校将来应改为大学”使“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辈出”的初心和梦想,都已在集美学村化为现实。
百十年集美学校、百年集美学村是陈嘉庚爱国兴学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