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陈嘉庚一生中的九次生日

| 董立功

18741021日(农历九月十二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十七年的不平凡人生。

陈嘉庚没有主动庆祝生日的习惯。他不仅自己不庆祝,也不让他人为自己庆祝生日。所以,每当陈嘉庚的生日到来的时候,他的家人会“不动声色”地替他庆祝生日。需要注意的是,陈嘉庚的家人在替他庆祝生日时,所选的日子并不是他的公历生日1021日,而是农历生日九月十二。陈嘉庚的政治秘书张其华的《在陈嘉庚身边十年》一文曾这样记载:

他从不让人为他做寿。195710月底,他的三女儿阿蕙从新加坡来探望他,正逢他的生日,女儿知道他老人家的脾气,不敢向他提起,后来还是由我与总务叶祖彬商量,多烧了几样菜,我与叶先生留下一起吃饭,大家心照不宣,只字不提生日的事。[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回忆陈嘉庚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虽然陈嘉庚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但他在87岁的人生中仍度过了86个生日。在这86个生日中,本文选取了他九次生日前后的故事,再次感受这位“华侨旗帜”的人格魅力。


1921年:勉励学子要“荷国家仔肩”

1921年,陈嘉庚应该是在一种舒畅的心境中度过了自己的47岁生日。这一年,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意蒸蒸日上,他从制胶厂、火锯厂、罐头厂和米厂净得一百万元。[陈碧笙、陈毅明:《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页。]这一年,他亲手创办的厦门大学于46日正式开学;7月,厦门大学在厦门、福州、上海、北京、广州、新加坡和马尼拉等七处同时招考新生;9月份开学时,这所年轻的大学已拥有一百二十名学生了。这一年,集美小学迎来创办八周年,集美中学和师范创办迎来三周年。这一年,也是集美学校校舍大规模建造的时期。2月,手工教室建成;4月,即温楼建成;10月,钟楼建成。[周日升编著:《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第25]101日,见证集美学校发展历程的《集美周刊》正式创刊。[周日升编著:《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19211012日(农历九月十二)是陈嘉庚四十七岁生日。在他生日的前两天,适值集美学校第三届运动会开幕。陈嘉庚亲临现场并发表了演讲,他讲道:“故本校此次运动会,意在发扬精神,锻炼身体,扫除病夫之讥,并望能以学界少数而影响及于他界人士。”[《集美学校周刊》第3期。]陈嘉庚还说,学生“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这里的“仔肩”其实就是责任的意思。可见,在陈嘉庚看来,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一种“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1923年:欣闻集美成为“永久和平学村”

1923年,南洋橡胶市场的竞争可谓如火如荼。尽管面临振成丰、通美、信诚等企业的竞争,陈嘉庚的谦益胶厂仍在这一年获利一百二十万元。[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第427页。]与此同时,陈嘉庚在南洋华侨社会的地位与日俱增。这一年2月,陈嘉庚被选为怡和轩俱乐部的总理;5月,陈嘉庚将大成橡胶园(四千英亩)及陈嘉庚公司股本三分之一拨充为厦大基金;9月,陈嘉庚被选为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总理;96号,他所创办的《南洋商报》开始刊印。

1923年对陈嘉庚而言也是一个多事之秋。7月,闽南发生了南北军阀间的混战。北洋军阀皖系李厚基的势力被北伐军打垮后,福建大半地方被直系孙传芳的“援闽军”所占据。93日,集美学校中学部八组侨生李文华、李凤阁乘帆船赴厦门,行至高崎大石湖附近,被闽军臧致平部枪击,李文华身中三弹,李凤阁身中一弹。两天后,李文华死于医院。李文华无辜被害事件,激起集美学校师生极大义愤。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指示叶渊起草《以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村请愿书》,向南北军政当局请求承认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192310月,在国内颇具影响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新闻报》《时报》等各大报社,纷纷刊登了集美学校这份请愿书。1020日,也就是在陈嘉庚农历生日的前一天,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批复叶渊呈文,并电饬福建、广东两省长,请令两省统兵长官,对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陈碧笙、陈毅明编:《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集美成为“永久和平学村”的消息传至新加坡,陈嘉庚感到非常欣慰。与此同时,陈嘉庚在南洋的商业经营也蒸蒸日上,他开始了新一轮的校舍建造高潮。19252月,音乐室竣工;19258月,文学楼、敦书楼竣工;192512月,务本楼竣工;19262月,崇俭楼竣工;19268月,瀹智楼竣工;19269月,葆真楼竣工。自此,“集美”从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渔村变为闻名遐迩的教育胜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完备教育体系。


1929年:接待何香凝和闽南国术团

1929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纽约股票惨跌,美国经济陷入大混乱局面,很快波及世界各地。美国是新、马橡胶的最大买主,影响所及,橡胶价格猛跌。陈嘉庚公司橡胶制造厂所出产的鞋子,过去每双值二元以上,这时只余二角。公司各工厂、各分行分店的原料和产品大量积压。新马华侨社会也随之受到了激烈的震荡。[陈碧笙、陈毅明编:《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页。]为了应付危机,陈嘉庚不得不变卖橡胶园。到此时陈嘉庚公司的橡胶园面积仅剩四千英亩。

19291014日,也就是陈嘉庚五十五岁生日当天,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抵达新加坡。[陈姗:《何香凝年谱》,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何香凝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举办画展为仲恺农工学校筹募基金,二是为宣扬祖国文化。[余德富,刘信荣编:《仲恺学校简史(1927-1996)》,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5页。]之后数日,她先后在南洋女校、华侨中学、青年励志社发表演讲,陈嘉庚均予以支持。114日,何香凝在新加坡南洋酒店举行集会,对各界人士的支持表示感谢。会后,“新加坡华侨筹助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书画展览委员会”正式成立,胡文虎任委员长,陈嘉庚、林金殿等24人任副委员长,林义顺、张永福等145人为名誉委员长。[陈姗:《何香凝年谱》,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

就在何香凝举办画展期间,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简称“闽南国术团”)一行二十人于1020日抵达新加坡。闽南国术团受到陈嘉庚、李铁民、陈镜清等华侨名流的热烈欢迎。[潘长安主编:《陈嘉庚与永春白鹤拳世纪情缘特刊》,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2019年,第5页。]陈嘉庚嘱福建会馆广为筹备,资助经费,赠送新式服装和表演器械。[苏瀛汉、林建华、苏君毅编:《永春白鹤拳大观》,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4页。]当天,陈嘉庚在怡和轩接见“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简称“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苏瀛汉:《闽南国术团南游纪略》,载《永春文史资料》第17辑,第174页。]后来《南洋商报》称此事“洗去病夫之耻,以求扬我国光”“实开侨界未有之破天荒也”[载《南洋商报》1929127日。]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第一次出访,开创了中华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之先河。在中国武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撰文历数日本侵华罪状

1933年,中华文化圈尚无“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如果有,“火”字很有可能当选。因为就在这一年的1013日,厦门鼓浪屿黄家渡发生火灾,烧毁房屋200多间(包括50多家商店),为阻断火路而被拆毁的房屋60多间,无家可归者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实为空前劫难。[谢春池:《百年厦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1页。]十二天后,两千多公里之外的陈嘉庚公司第二厂因不明原因失火,致总厂各埠分行均关闭结束,损失巨大。

尽管企业连续遭挫,陈嘉庚仍保持达观、积极的心态,对胶品制造业充满信心,认为其前景光明。他希望胶品制造厂能培养更多技术人员与熟练工人,以期日后回国发展工业。因此,陈嘉庚主动出击,投入更多资金,拓展胶品制造业务,改进生产设备,设立更多分销点以销售商品,并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19331030日,在陈嘉庚农历五十九岁生日当天,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答客辩》一文。他用客主辩答的形式论证,强权最终是不会得逞的,用科学和武力杀人者最终还受公理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陈嘉庚历数日本穷凶极恶的罪状后说:“彼迷梦科学杀人之万能者,终能免公理正义之裁判乎?吾不信也!姑悬吾言,以待最后之事证何如!”[陈嘉庚:《答客辩》,载《南洋商报》19331030日,另载《集美周刊》1933年第14卷第3期。]在当时大敌当前的背景下,陈嘉庚殷切地期待着国内各党派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1945年:主持召开星华筹赈会委员会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全国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战争阴影并未完全消除。194510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经过了43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暂时维持。一周后,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也迎来了自己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生日。在印尼的三年多的避难时光,他时刻准备以身殉国。8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陈嘉庚终于长舒一口气。930日晚,厦门大学、集美学校校友在玛琅为陈嘉庚开了一个欢送会。陈嘉庚在会上说:“日本投降了,明早我就动身回新加坡了。有很多事还没有完成,今后当尽我有生之年,为社会、为国家、继续效力!”[陈碧笙、陈毅明编:《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9页。]此时的陈嘉庚已经是一名七十一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了,但他仍然想着继续为社会、为国家效力。

1015日,在陈嘉庚农历生日的前两天,他主持召开星华筹赈会委员会,议决组织调查委员会,要求调查敌寇占领期间华侨所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限年底完毕,同时,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通告(战后)第二号》,敦促马来亚其他十一区会从速办理。[陈碧笙、陈毅明编:《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2页。]后来,这些调查获得的材料汇编成《大战与南侨》一书。

该书出版前,陈嘉庚为该书写了一篇7000字的序,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洋侨胞所做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说明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所做的工作及他离开新加坡的原因。这是一部马来亚华侨抗日史料书,又是一部日本在东南亚推行殖民统治的罪行录,极为珍贵。

1017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他的七十一岁生日。


1950年:到厦门大学察勘校舍建筑场地

1950101日,全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节。此时朝鲜半岛的战火却越烧越旺,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横冲直撞,向鸭绿江步步紧逼。10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正式下达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部署。

1022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了自己的七十六岁生日。这是他决定回国定居后所过的第一个生日。但陈嘉庚根本顾不上过什么生日。当天上午,陈嘉庚偕陈村牧等十数人风尘仆仆来到厦门大学,察勘校舍建筑场地。后决定在博学楼空场建筑一座学生宿舍,在生物院旧址建科学楼,在学生公社后面建图书馆及礼堂。[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3辑)》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此时,陈嘉庚还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新中国的橡胶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要从国际橡胶市场上获得工业原料是非常困难的。陈嘉庚长期在新加坡生活,对南洋的橡胶业相关情况非常熟悉。1023日,也就是他生日的第二天,陈嘉庚在《厦门日报》发表《南洋橡胶史话及生产市场状况》一文,对国内应采购什么胶品来做工业原料提出宝贵意见。他呼吁国内厂商对此必须多加警惕,以免国家外汇受损。[陈碧笙、陈毅明编:《陈嘉庚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1956年:当选全国侨联主席

1956年是陈嘉庚回祖国定居的第七个年头。1956年元旦,陈嘉庚发表了《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他在文中写道:“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一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回国定居的华侨与日俱增,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团结和联系归侨、侨眷的人民团体就变得非常必要了。1956105日上午9时,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正式代表共345人。陈嘉庚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庄希泉作关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工作方针和基本任务》的报告。[王夫玉编著:《上医彭泽民》,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52页。]1012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闭幕,陈嘉庚当选为主席,方方、彭泽民等十四人当选为副主席。[王夫玉编著:《上医彭泽民》,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52页。]1015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迎来了自己的八十二岁生日。


1958年:用四样小菜庆祝生日

195810月,陈嘉庚在华东医院养病,随侍在侧的有他的第八子陈国怀和孙儿陈联辉以及随员叶祖彬。1024日上午,时任上海集友银行经理邱方坤去探望陈嘉庚时,陈嘉庚的生活秘书叶祖彬对他说:“今天农历912日,是‘校主’的生日。晚上,我这里炒一盘面条,为他祝寿。请你到外头买几样现成的小菜,凑凑热闹。但‘校主’不喜欢人家为他祝寿,我们只说同他一起吃晚饭。”听罢,邱方坤立即赶到南京路的一家广东人开的熟食店去排队,好不容易买到三样荤菜。正当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比较紧张,买熟荤菜的人很多,店里备货有限,能够买到已经算很幸运了。[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回忆陈嘉庚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56页。]

6时正,大家把陈嘉庚“请”到饭桌上,桌上只有四样小菜和一盘炒面条,另外还有绍兴酒。邱方坤举杯提议:“为‘校主’健康干杯!”大家一齐举杯,陈嘉庚也欣然举杯示意。尽管没有人说祝寿的话,但大家都心照不宣。陈嘉庚看到这样做法简单朴素,花钱不多,也就默默接受了。


1960年: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

1960101日,这一天,福建省第一家电视台—福州电视试验台正式播出黑白电视节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新闻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5页。]同样是在这一天,厦门鹭江宾馆正式开业。躺在病床上的陈嘉庚听到这些消息,内心感到很欣慰。不过,短短两天后,他的病情再度恶化。1011日,陈嘉庚只好重新返回北京接受治疗。[陈新杰:《嘉庚故里》,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年,第41页。]他在病床上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建设。病重期间,陈嘉庚要求除总务主任叶祖彬、警卫员林和成外,其他有职务在身的人都回学校工作。他说:学校要紧,我病了不能关照学校,再把你们带出来,影响工作,于心不忍。[陈天绶、蔡春龙:《陈嘉庚之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9页。]1031日(农历九月十二),陈嘉庚在北京迎来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八十六岁生日。


在陈嘉庚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之际,他一生念兹在兹的福建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1963912日,教育部正式确定厦门大学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未力工主编:《厦门大学校史(1949-1991)》,第2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197812月,集美航海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794月,厦门师范学校升格为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851月,集美财经学校升格为集美财政专科学校;1994年,国家决定在集美学村五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集美大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厦门大学已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集美大学已成功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这些成绩就是对嘉庚先生最好的告慰。嘉庚先生念兹在兹的福建教育事业,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